项目一期猪舍顶棚基本搭建完工
◇本报记者 李乐 文/图
吊车长臂运料、挖机轰隆作业、运输车来回穿梭、搅拌机加速运转、数十名工人忙碌施工挥汗如雨……五月的甜城骄阳似火,热气腾腾。5月29日,走进位于市中区凌家镇牛角田村的市中区高标养殖家庭农场建设现场,更是一派火热场景。
据悉,市中区高标养殖家庭农场项目总投资6000万元,占地800亩,分为两期建设,一期建4个养殖单元,猪舍面积4000余平方米,化粪池以及管理、办公、仓储用房,预计6月底前完工;二期建设4个单元,猪舍面积4000余平方米,预计9月底前完工。项目建成后,预计年出栏生猪近10000头。
“我们以养殖生猪为主,同步发展柑橘、苗圃等产业。同时,我们农场还有一套完善的种养循环模式,把猪的排泄物经过干湿分离、好氧发酵等多道工艺流程,制作成有机颗粒肥和沼液,并用于果木的栽培灌溉,进而实现绿色生态循环产业链。”该农场负责人陈虹志对农场的发展有着清晰的定位。
今年39岁的陈虹志出生在原市中区凤鸣镇(现全安镇)。1998年,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17岁的他背井离乡只身外出打拼,在云南昆明做过汽修,6年后又干起了建筑工程承包。
经过多年的打拼,陈虹志也算小有成就。虽然时常思念家乡,关心家乡的发展,偶尔会冒出返乡创业的念头,但他始终没有下定决心。
直到2020年1月,内江市委相关领导带队前往昆明开展“心连心”关爱慰问农民工暨成立中国共产党内江市昆明农民工服务管理综合委员会座谈会等活动。
“市领导跑这么远来看望慰问我们,让我真的很感动,还向我们发出了返乡创业的邀请。”陈虹志说,家乡政府部门对相关支持政策的宣传,是他最终下定决心返乡创业的“推动器”,“这些年虽然不在家乡,但我每年回乡都能看到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我看到了回乡发展的美好前景”。
记者了解到,自4月10日开工以来,市中区高标养殖家庭农场建设就按下了“加速键”,在做好疫情防控、施工安全及防暑降温等工作的前提下,10余台工程车辆、近百名工人加班加点、开足马力,全力推动项目建设。截至目前,1号养殖单元主体结构已完成,2、3号养殖单元的钢架结构、墙面主体即将完成,正在同步进行漏粪板的铺设和抹灰。
凌家镇牛角田村8组贫困户柳用兴,从4月10日项目开工起就一直在这里务工。他说:“虽然我没什么文化,干点体力活还是干得好的,而且陈老板人也很好,都是当天干完就发钱,一个多月下来我都挣了5000多元了。”
“我们每天发给工人的务工费超过10000元,而且都是发现金。”陈虹志告诉记者,施工现场平均每天有近百工人,按照工种不同,每天的务工费从130元至五六百元不等,“我也是当过农民工的,我能体会到他们的不易,所以大家的务工费必须按时足额发放,绝不会拖欠一分钱”。
在陈虹志看来,返乡创业的意义,不仅在于自己的更大发展,更重要的是带领乡亲父老们一起致富奔康。
“这里的老百姓大多文化水平不高,而且没有一技之长,外出务工比较困难,在我这里他们可以做一些简单的体力活,既可以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还能照顾家庭。”自农场开建以来,除了管理和技术人员外,在用工方面陈虹志坚持只有当地村民,他说,随着项目建设的推进,项目用工量还将增大,预计在项目建设期间可提供近200个就业岗位。
“项目建设成后,在猪场管理以及果树、苗圃管理上同样需要大量工人,初步预算能提供约100个相对稳定的岗位。”陈虹志进一步表示,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是他返乡创业的初衷,他将一步一个脚印,“高标准、严要求”,向着这个目标砥砺前行!
的确,从施工现场的井然有序,到生态循环产业的形成,再到对工人们以及村民们的承诺,处处都体现着市中区高标养殖家庭农场的4个“高标”,即高标准建设、高标准养殖、高标准种植、高标准做事。
新闻推荐
赠送节日礼物(全媒体记者唐泽学)5月29日上午,东兴区阳光学校学生之家异常热闹,“童心伴成长,欢乐庆六一”主题活动正在这里开...
内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内江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