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青(左)与同事探讨工作方案
李海青(右)走访贫困户
他,曾是一名科研工作者,却在有一定工作积累时放弃待遇转战扶贫一线。他的工作是为全市脱贫攻坚工作提供决策支撑,应当说很重要,但他个人却很低调,认为自己的贡献不值一提。
他就是市扶贫开发服务中心干部李海青,在脱贫攻坚中,他更像一颗螺丝钉,坚守着“寂寞”的岗位,虽不耀眼,却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他,认识这颗低调的“螺丝钉”。
◇全媒体记者 陈莉萍 文/图
放弃待遇
转战脱贫攻坚第一线
11月12日,记者来到市扶贫开发局见到李海青。他瘦瘦高高的,戴着黑框眼镜,散发着一股书生气,让人难以想象他曾是一名驻扎田间地头的科研工作者。
2011年6月,李海青研究生毕业来到内江,先后在内江市农科院从事水稻品种选育、科教及蔬菜培育等工作。2015年4月,由于工作踏实肯干,李海青竞聘成为市农科院科教科副科长。
李海青的工作态度和工作能力,也被其他单位的干部看在眼里。“我们局新近成立,你愿意来吗?”2016年,内江市扶贫开发局原局长杨迎春一通电话改变了李海青的职业轨迹。
“说实话,当时不大想去。”李海青坦言,自己是水稻遗传育种专业出身,从读本科到参加工作,都在跟农业科研打交道,几乎90%的时间都待在田里,让他突然到办公室面对电脑、文字,他不习惯,也没信心。
有位老领导得知了李海青的疑虑,便开导他要勇于突破自己,“年轻人要多挑战自己,走出来才能知道自己能否胜任新岗位。”李海青转念一想,也想通了,“脱贫攻坚是关乎民生福祉的惠民大事,即使不在农业科研这条线上,也能在新岗位为农业、农村出力。”于是他放弃在农科院积累了5年的工作成绩和职级待遇,来到市扶贫开发局下属的市扶贫开发服务中心任农艺师。
当时,整个扶贫开发局加李海青在内仅9人,面临人少事多的窘境。虽然对扶贫工作和行政工作都不甚了解,他还是主动承担起了信息统计、规划计划、考核督查等有关工作。
管好系统
以数据支撑工作决策
管理、维护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以下简称系统),是李海青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一到扶贫开发局,李海青就接手了这个系统的管理维护工作,但对于如何使用,他心里并没谱。“当时去省上参加培训,系统的账号、密码我都不清楚,老师说的各项扶贫指标也听不懂。”说起当时的情况,李海青可谓一脸懵。
一时间,挫败感向他袭来。然而向来好强的他怎会轻易打退堂鼓?培训会上没听懂,他就回来自学。那段时间,他就像一块疯狂吸收知识养分的海绵,购买了大量Excel、PPT等教材和视频,并向单位同事借来扶贫工作相关书籍和文件等,一有业余时间就拿来学。每天打开系统研究,不断操作和试错,并逐项阅读系统指标解释。
渐渐地,这个曾经满脑子农业科研的工科生,了解了办公软件,上手了专业系统,认识了扶贫指标,9月份再培训时,他发现自己能听懂了,“这才算基本入门了”。
管理维护系统是一项艰巨的工作,李海青负责的部分承载了内江市所有帮扶干部、贫困村及贫困户等扶贫相关数据。究竟有多少数据李海青自己也说不清,只能用海量来形容。除及时更新相关数据外,对系统内容数据进行分析,是李海青每年必做的工作。
此前,李海青刚刚完成了一份分析报告,提供给市委市政府相关领导作为决策依据。这份约40页的报告,凝结着他整整一个月的心血。
在报告中,李海青对现阶段贫困村及贫困人口基本情况、贫困人口生病情况和学龄前儿童数量等6个对象进行了分析。每分析一项数据,他都要从这些海量的数据中导出此项数据的全部内容,并用Excel软件进行对照分析。数据分析完成,他还要通过数据本身发现其规律及问题,对全市脱贫攻坚工作给出相应建议。一个月下来,这份图文并茂、提问题摆建议的分析报告才得以完成。
扶贫数据往往更新较快、且时效性较强,如学生每年学龄会变化、贫困户收入等情况也会变化,管理维护系统,加班熬夜是常态。并且,数据更新及时、准确是基本要求,一点也大意不得,李海青常常为了某项某条数据而“死磕”。
在采访过程中,李海青多次表示自己的工作不值一提,“相比其他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同志,我的工作不算什么,也看不到什么成效”。但他并不否认在这平凡的工作中也有收获,去年,由于涉及贫困户方面数据统计精准,李海青获得“内江市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先进个人”称号。更重要的是,眼看着内江市贫困人口从最初的20余万人到现在的全部脱贫,李海青心中溢满了欣慰和自豪。
做好验收
精准把关脱贫质量
组织做好贫困村退出验收是李海青担纲的又一项重要工作。
每次验收前,李海青都要组织全市贫困村退出验收组成员召开培训会,并作为培训讲师现场答疑解惑,动员大家做实工作,努力发现问题、推进整改问题,确保内江市在省检、国检中取得优异成绩。
其后,他会作为验收组成员之一,走村入户向贫困户了解收入、务工等情况,并对照“一低五有”检验贫困村是否符合退出标准。
作为一个山西人,语言成了他走村入户的障碍。虽然到四川已经多年,但李海青还是不会讲四川话,在与贫困群众的交流中,常出现别人听不懂他的普通话、他听不明白别人的内江话的情况。但他并不因此而着急,贫困户听不懂,他就慢慢说,再听不懂,就连比划带指着物品“具象”地形容。
语言障碍易突破,心理距离却难逾越。在走访中李海青发现,可能因为自己是外地人,部分群众有隔阂感,尤其在被问到收入等问题时,少数贫困户不愿正面回答。但扶贫数据岂容模棱两可?遇到不配合的,他就采取“迂回战术”,先与其拉家常、套近乎,再旁敲侧击通过问其他相关问题寻求答案。
获得数据只是验收工作的开端,后续汇总、更新信息都得由李海青带领各县(市、区)从事系统工作的“战友”们来完成。
全市贫困村的建档立卡基本信息有数万项,有的贫困户相关指标就达到了300多条,信息量之大可想而知。2018年,全市验收需更新的数据信息达到60余万条,李海青和“战友”们必须在10天内将这些信息全部更新完成。此前,一行人在内江已将所有数据逐项审核过,但在省扶贫开发局集中开展数据更新录入时,仍不敢掉以轻心。
时间紧任务重,当时,全国几乎都在集中使用扶贫开发信息系统,白天系统长期处于卡顿状态,李海青便苦守在电脑前,只要一逮住机会,就赶紧操作。晚上系统运行良好了,他就带领大家在房间改,常常一改就是一整夜,实在熬不住了就眯一会儿,醒了又继续。“数据必须准确无误,我们压力很大,而且在省上是代表内江,我们必须做好工作不为内江丢脸。”那几天,李海青和“战友”们平均每天睡眠时间仅两三个小时,在高度紧张中,完美地完成了数据更新工作。
同事牟进波对李海青的敬业精神深有感触,“他经常加班,工作任劳任怨且非常认真负责,为人谦虚、亲和,是个热心肠。”
“脱贫攻坚工作来源于这个系统,也最终归于这个系统。”目前,李海青对全国扶贫开发信息系统的各项操作已熟稔于心,他深知管理好这个系统的重要性,因为通过分析系统数据不仅能够为脱贫攻坚工作决策提供依据,更是脱贫攻坚成果的直观反映。此外,李海青还负责制订全市脱贫计划,在与科研工作截然不同的行政岗位上,他甘做一颗“螺丝钉”,默默为内江市脱贫攻坚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在此过程中,他个人也得到了领导、同事的认可,并于今年被表彰为全省脱贫攻坚一线优秀扶贫干部。
新闻推荐
在深化主题教育过程中 东兴区扎实开展“服务实体经济不够”问题专项整治
四川经济日报内江讯(马忠剑记者毛春燕李弘)“区委、区政府历来都非常支持我们,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多次来我们企业调研走访,帮...
内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内江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