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票
政协内江市第一届委员会第一次会议现场
讲述人:林汉仁林汉仁,四川内江人,现年85岁。原内江地委统战部副部长。1985年任内江市政协首任秘书长,亲眼见证了内江市政协成立全过程。 背景:从1950年1月起,内江辖区内陆续建立了各界人士学习委员会。自1955年开始,随着地方各项工作的完善,各县陆续正式建立了人民政协的组织机构,全面履行人民政协职能。但直到1984年,内江地区一级也未建立政协机构,辖区内各县(市)政协的组织协调和指导工作都由中共内江地委统战部行使职权。1985年4月,内江撤地设市,两个月后,内江市政协机构正式成立。
◇本报记者 段春秀 整理
成立市政协机构的前后
1985年4月,内江撤地设市后,中共内江市委召集各民主党派协商筹备建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内江市委员会。
经内江市委研究同意,成立了筹备小组,由时任内江市委副书记谢盛耀(后为内江市政协主席)牵头,董国富(后为内江市政协副主席)、欧阳操(后为内江市市中区政协副主席)和我等4人作为筹备小组成员。我当时是中共内江地委统战部副部长,因市政协成立的很多具体事务都是我在具体负责抓,所以筹备小组办公地点就在我当时工作的办公室。
筹备小组成立后,民革、民盟等各民主党派也开始着手“升格”,原来各民主党派“内江市(今市中区)主委”,一跃成为真正的“内江市主委”。
与此同时,各民主党派、工会、共青团、妇联等各方面开始开会、广泛讨论,推荐政协委员。我记得,当时各条战线都特别踊跃,都是推荐的最具代表性或有影响力的人物,包括梅晓初、邹作圣、邱笑秋等等。
筹备成立政协的两个月时间里,一切工作都开展得很顺利,各方面都很支持。那段时间,还要准备工作报告、主持词等会议材料及成立大会的有关会务工作,熬夜加班是常事。
难忘内江市政协成立的那一天
1985年6月6日,在沱江剧场(今沱江剧院),政协第一届内江市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宣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内江市第一届委员会正式成立。当时,政协委员构成具有广泛的代表性,由27个界别、347名委员构成,党内政协委员占委员总数的40%,党外人士占委员总数的60%。
大会召开当天,大家都穿得特别正式,或是穿中山装、衬衣,或者是穿上自己的工作制服、民族服饰,佩戴上出席证。我和大家一样,都很激动,这是内江市政协的一件大喜事。因为没有任何经验可以借鉴,全靠我们自己摸索,作为筹备组成员,除了兴奋,更多的是紧张,生怕出岔子。好在一切都很顺利。
与后来市政协开会不一样的是,第一届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很特别。因为市政协刚刚成立,一切工作刚起步,没有可以报告的具体工作内容。所以,第一届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的内容就是向各位委员报告政协成立经过及今后工作打算。
在内江市政协一届一次会议上,经过投票选举,谢盛耀为市政协主席,董国福等为市政协副主席,我为秘书长。我感觉到沉甸甸的责任,并下决心要做好工作。
在圆满完成各项会议议程之后,内江市政协工作开启了新篇章。
参与市政协办公大楼修建
内江市政协机构成立后,我们开始陆续成立运转各专委会,开始履职尽责、民主协商,临时办公地点就在现在的内江市委机关大楼的底楼。
我记得,当时一个重要的调研课题就是“振兴内江糖业”,受到了内江市委、市政府的高度肯定,一些好建议还予以采纳,对内江市当时振兴糖业产生了积极影响。
1985年,新办公楼也开始修建。政协机关办公楼的修建,从规划、选址、选材、建设,我全程参与见证。
当时,翔龙山上只有内江市委机关等几栋办公楼,到处都是农田。经过反复讨论,最终把市政协机关办公大楼选址在市委机关大楼旁。
1992年,搬迁到新大楼后,市政协机关和各民主党派一起共用办公楼,关系紧密,营造了良好的民主协商氛围,对内江政治、经济、文化、社会活动提出了大量建设性意见。
内江市政协成立后,经历了中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国有企业既有管理制度向现代企业制度的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等重大经济、社会体制的变迁。
1995年,我正式退休。多年后,我看到,新时期统一战线不断发展壮大,人民政协地位不断提高,政协职能不断延伸,我由衷感到高兴。
(本文图片由市政协提供)
新闻推荐
为尽快推进民生工程限价房项目“光耀城”项目实施涉及到的电力10千伏牌胜线、10千伏汉胜线迁改工作,近日,国网东兴供电公司...
内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内江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