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内江 今日资中 今日隆昌 今日威远
地方网 > 四川 > 内江市 > 今日内江 > 正文

二十春秋稻香情 记内江市第七届劳动模范蒋李何

来源:内江日报 2019-05-30 07:37   https://www.yybnet.net/

蒋李何查看水稻长势

蒋李何(右)在做数据分析研究

一颗种子,看似普通,却历经了数十年的经验积累和几代研究人员的心血。

蒋李何,内江市农业科学院农业新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正是这些研究人员中的一位。自1990年参加农业科学研究工作以来,他埋头苦干,勇于创新,二十余年来奋战在农业科研第一线,致力于水稻育种及推广事业。他主持育成5个杂交水稻新品种通过审定,创制的“千乡A”系列水稻不育系领先于国内同类研究水平。

2019年4月,蒋李何被评为内江市劳动模范——

◇本报记者 丁洁 实习生 邹蕾 文/图

坚守:

潜心钻研二十余载

只为传承智慧成果

5月22日上午,晴天,早上10点过,气温就已接近30度。蒋李何穿着筒靴,猫着腰,在内江市农业科学院的试验田里查看秧苗长势,黝黑的皮肤,在阳光下微微泛光。拨开一丛碧绿的水稻仔细查看之后,他在纸上记录下了一些数据。

蒋李何大部分的工作时间,不是在田里,就是在去田里的路上。

1990年从农校毕业之后,蒋李何就在当时的市农业科学研究所(今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工作,跟着团队一起,参与杂交水稻的研究。这一研究就是29年。

“大米是人们的主粮,往小了说,研究出高产、抗病能力强的水稻种子,对于农民的粮食丰收有好处;往大了说,关系到国家的粮食安全……”说起当初选择从事农业研究的初衷,蒋李何的眼里闪着光。

2010年,蒋李何的老师退休,蒋李何肩负起了带团队的担子。当时的团队只有十人左右,科研人员才三四人。这也就是说,科研人员除了从事科研,还要从事一些其他的体力活。

“农忙时,和农民一样,在田里插秧、收割;农闲时,就分析数据、选种。”说起工作,蒋李何有些轻描淡写。事实上,在栽秧时,他们的工作时间几乎达到了每天10小时,而在收获时节,更是长达12小时左右。

“不是农民,比农民还要艰苦。”在团队科研人员李小艳眼里,稻谷扬花时节从事水稻研究的人员最繁忙。稻谷扬花通常在七八月份,时间是中午11点到12点之间。“这个时间点,农民可以在家休息不下田,可科研人员不能。”为了搜集到水稻样本的花粉做后期的杂交培育,经常可以看到蒋李何在大太阳下,聚精会神地蹲在田边或者在齐腰深的水稻田里,用袋子采集花粉。

“而准备工作往往要更早一些,常常是早上6点过就要到田里……”李小艳说,每次看到蒋李何专心工作的样子,她都觉得很佩服,“从来没听他叫过苦,喊过累。”

从1994年开始,蒋李何和团队就开始着手创制不育系品种,直到2016年,他们所从事的不育系杂交水稻品种才陆续通过审定。

“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而是一个团队的共同努力。”蒋李何告诉记者,一个水稻品种必须要经过至少十代的繁育,方能保持品种的稳定性,试验数据不断累积、筛选、优化,有时,往往需要团队中几代人的心血凝聚。20余年来,蒋李何和团队每年都会对试验样本性状、不同生长阶段的表现进行观察和记录,再根据最后的表现进行评定,再从中选择出优质的品种做重点研究。这样的试验份数有时高达1万余份。

辛勤:

起早贪黑甘当奔波“候鸟”

烈日酷暑醉心科学研究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丰收的背后,是农业科研人员用汗水和心血对品种进行科学选育和培植,而每一个丰收季节,总是蒋李何最忙碌的时候。

为了加快育种进程,蒋李何会带领团队3-8月在内江种完1季,然后8月至次年4月远赴三亚种1-2季。20多年来,蒋李何带着团队南繁北育,像候鸟迁徙一样追赶着太阳,在四季轮回中埋头苦干。

“刚开始的时候,科研经费不足,交通、通讯都不发达,去三亚只能坐那种绿皮火车,去一趟需要30多个小时。”蒋李何说,人手太少时,这边刚刚收获完,马上就要收拾东西动身去三亚,为了抢时间,他们经常连轴转。

酷暑时节,是水稻选种的关键时期。蒋李何长期顶着烈日,深入田间观察、记载、选种,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有时一天在田里工作10多个小时。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不仅身体要经受太阳的洗礼、酷暑的考验,心理上还要承受“希望—失望—新希望—再失望”循环而无情的煎熬。

“有时看好一个品种,但到了试验后期会发现暴露出一些问题,只能把之前的数据推翻,重新来过。”说到这儿,蒋李何也有些无奈。

“那会儿没有多余人手,很多活儿都需要科研人员亲自干,有时,收获的谷子晾晒在院坝里,雷阵雨来了,就在院里吼一声,全院的人都去帮忙抢收稻谷,搞得手忙脚乱……”内江市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所长唐建说起这些“狼狈”的往事,还有些忍俊不禁。

“我认为他是一个眼光独到的人,选育的水稻品种得到了专家的认可,区域试验也使内江市农业科学院保持了行业领先地位。”唐建告诉记者,从1991年两人就认识,蒋李何的朴实和勤劳,让他非常赞赏,“不受外界干扰,能够专心致志、坚持不懈地做好这件事情,这样的精神,正是我们科研人员应该秉承的精神!”

近4年来,蒋李何带领的科研团队育成了5个杂交水稻新品种、11个水稻新材料通过审定或鉴定,3个新品种、5个新材料申请审定或鉴定,还有49个新品种在2019年各级区域试验中,有7个新品种将于明年审定,尤其是创制的“三高”不育系“千乡A”系列领先于国内同类研究,得到国内同行专家高度评价,为杂交水稻遗传育种理论和材料创新作出了重要贡献。

2016年,蒋李何又提出了创制钝感型优质米材料和低氧发芽材料的水稻育种新思路,并确立了育种技术路线,现已取得实质性进展。育成的水稻品种“冈优182”“金优182”累计推广1124万亩,实现增收3.58亿元,其中,在内江推广318.8万亩;主持集成的新技术“稻药鳅无公害高效生态农业新模式”,于2016年在内江示范836.3亩,新增产值327.6万元,新增纯收入139.4万元。

执着:

致力丰产增收

助力脱贫攻坚

除了搞科研,蒋李何同样致力于脱贫攻坚工作。自2015年10月开始,蒋李何的责任又多了一份——担任东兴区永兴镇半边山村的驻村农技员。

“记得那时蒋老师刚刚从三亚回来,还没顾得上休息,第一时间就去了贫困村。”李小艳回忆道。

“贫困户需要种子、需要技术指导、需要帮扶,一刻都不容耽搁。”蒋李何说。那时村里还没通水泥路,他从郭北镇一直“摇”到了村上,入户走访,下到田间地头,了解贫困户基本情况,做生产规划……每一次,蒋李何走进村里,身后总有一双双期待的眼睛,一个个亟待解决的生产问题。他为贫困户送去了高质量的种子:“因为自己就是搞农业科研的,可能占了一点小‘便宜’……”蒋李何笑得有点不好意思,针对贫困户的不同情况,他推荐的水稻和玉米高产种子受到了贫困户的欢迎。

50多岁的贫困户刘国友,子女在外务工,自己身体条件不好,因为缺技术,所以日子过得有些艰难。他找到蒋李何,想将自己荒废的土地利用起来。蒋李何多次找到做种子生意的朋友“化缘”,把种子免费赠送给刘国友,为他的20余亩田地提供了优质的水稻和玉米种子。每一次,蒋李何到村里,都会到刘国友家里去看一看,了解他的难题,进行农业技术指导。在蒋李何的帮助与指导下,刘国友的生产和生活渐渐有了起色。2016年,刘国友成功脱贫。

除了帮助贫困户,蒋李何对一般农户的生产也十分上心。李小艳告诉记者,今年的栽秧季节,蒋李何接到电话,说村里秧苗遭遇了病虫害,村民们苦恼不已。蒋李何二话没说,放下手中繁重的工作,就去了村里进行指导。还有一年水稻坐蔸时,秧苗却大量枯萎,急坏了不少村民,蒋李何也是很快来到村里,经过诊断之后,果断指挥村民进行秧苗抢救,最终把数十亩秧苗救回,减少了损失。

但,比起这些,蒋李何似乎更愿意谈他的水稻研究,更愿意在一片碧绿的稻田里,默默地记录下每一个数据……

新闻推荐

关于中心城区治堵保畅的建议

主办:市政府办提案人:民盟内江市委内容:为缓解中心城区交通拥堵,合理布局道路交通设施,建议加强治理中心城区交通拥堵情况,有效...

内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内江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二十春秋稻香情 记内江市第七届劳动模范蒋李何)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