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新闻 资中新闻 隆昌新闻 威远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内江市 > 内江新闻 > 正文

农家女的励志人生 两受重创不言弃 创业路上再出发

来源:内江日报 2019-03-26 07:02   https://www.yybnet.net/

种下的柑橘苗已经成活

生长旺盛的平菇

查看猴头菇长势

驱车进入东兴区柳桥镇,沿街问起食用菌种植大户廖红莲,几乎无人不晓。

在大家眼中,廖红莲是拥有120亩食用菌种植基地的农场主,年收入达百余万。然而风光的背后,是她和丈夫返乡创业16年来,不为人知的心酸和磨难。

从对食用菌一无所知的门外汉入手,刻苦学习种植技术,历经种种磨难才收获第一桶金;在事业如日中天之时,却连遭洪灾、雪灾,新建的菌棚毁于一旦,多年的积蓄和心血化为泡影……当身处逆境,夫妻俩没有轻言放弃,而是咬紧牙关从头开始,终于在食用菌行业闯出一片天地,成为远近闻名的食用菌行家。

◇本报记者 张小丽 文/图

白手起家

苦水中泡出来的“食用菌行家”

3月23日,甜城微雨。乡下的村道有些泥泞,廖红莲深一脚浅一脚走在泥巴路上,敦促工人尽快把买回来的柑橘苗种到地里。这是她今年的一个新尝试:利用废菌包作肥料,发展柑橘产业,同时在林下套种食用菌,一举多得。她身后不远处,连排黑棚布覆盖的温室里,平菇和猴头菇正一簇簇从菌包里冒出头来……

廖红莲原是东兴区东兴街道红庙村人。2003年,婚后不久的廖红莲和丈夫,厌倦了在外打工居无定所的漂泊生活,决心返乡创业,种植食用菌。今年已是她返乡创业的第17个年头了。

“无背景、无资源、无技术,我们就这样白手起家了。”说到创业之初的处境,廖红莲笑称自己为“三无”人员。当时,村里有种植食用菌(主要是平菇)的传统,在不懂技术、没有经验的情况下,夫妻二人便匆匆开始了创业。

那时网络不发达,交通不便,信息闭塞。为了学技术,廖红莲和丈夫一面购买专业书籍自学,一面在自家楼梯间里做实验,从零开始探索食用菌种植技术。

种好食用菌的两大关键环节,就是给制作好的菌包消毒和接种。为了抢抓时机,夫妻二人经常熬夜轮番给菌包消毒和接种。菌包消毒要在摄氏50度以上高温环境下进行,两人常常在菌棚里一待就是几个小时,热到几乎中暑。接种的时候更累,夫妻俩轮番值守,一天24小时打个盹儿都难。

从一开始的几十个菌包,到后来上万个菌包(每个菌包可产1.5到2公斤平菇),夫妻二人凭着一股“狠劲”,把小事业经营得蒸蒸日上。廖红莲回忆,那几年,好的时候一天可收获1000多公斤平菇,纯收益两三千元,并且这样的态势可以持续半个月左右。

规模大了,制作菌包的原材料也用得多。廖红莲的老家不在马路边,一年几万吨的原材料,全靠她和母亲用“鸡公车”通过小路运到家门口,然后抬到家里。平菇成熟的时候,廖红莲和丈夫清晨四五点就要起床采摘菌菇,然后用背篓背出去,批发给城区各处的商贩。没批发完的,则要再倒几趟公交车,送到各菜市去零售。

白天卖菌子,晚上给菌包消毒、接种……最初的几年,夫妻俩平均一天只能睡三个小时。那个时候,女儿还小,廖红莲常常手里抱着孩子,背上背着上百斤的食用菌,走在卖平菇的路上。

“那个时候是真苦啊!”十多年后,已是食用菌种植行家的廖红莲,回想往事很是感慨,“当初,如果不是铁了心要做出一番事业,真的很难想象我们是怎样熬过来的。”

两受重创

亏得血本无归仍不放弃

随着技术不断成熟,规模不断扩大,廖红莲和丈夫的创业热情持续高涨。2011年,他们申请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在交通相对便利的东兴区田家镇选址,建设了新的食用菌种植基地。

可正当廖红莲与丈夫准备甩开膀子大干一场时,一场意想不到的特大洪水一夜之间将夫妇俩十余年的积蓄化为乌有。

2012年,内江突发暴雨,地势较低的田家镇遭受了百年不遇的洪涝灾害,廖红莲夫妻俩的食用菌基地也未能幸免。

“一夜之间,十几万个菌包全部被水泡了,菌丝被杂菌污染,几乎绝收。”廖红莲说到往事,忍不住红了眼圈。那一夜,他们的损失超过了70万元。

“但和原来初创业相比,我们那时有了技术和经验,所以对前景还是比较乐观的。”痛哭之后,夫妻俩选择了坚强,他们又筹了些钱,在原先的场地上重新建棚生产。又花了几年时间,他们还清了债务,再次完成了原始资本的累积。

2015年,夫妻俩开始规模化种植羊肚菌。却不料,命运再一次捉弄了他们——那年冬天,内江普降大雪,一夜飞雪过后,菌棚不堪积雪重负,全部倒塌。被雪水浸泡的菌包遭受污染,辛苦几年的心血再度遭遇重创。

一连两次遇到“毁灭性的打击”,廖红莲的丈夫禁不住萌生了放弃的念头。然而廖红莲却不肯认输,她回想起创业之初的点点滴滴,咬紧了牙关:“事到如今,我们还有什么好怕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两场“浩劫”之后,他们的坚持,终于结出了硕果——2016年,羊肚菌长势良好喜获丰收,也为他们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廖红莲和丈夫又趁热打铁,种起了具有保健养胃功能的猴头菇,还和本地高校、企业联动,研究优化食用菌种植技术和品种,以及食用菌深加工领域。这一年,廖红莲为基地的食用菌注册了商标,他们改进的食用菌接种箱还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实用新型专利证书。

一切都在慢慢变好。夫妻俩居安思危,决定再次选址重建食用菌种植基地。2016年6月,他们投入100多万元,在东兴区柳桥镇杨柳村流转土地120亩,开始踏上新的创业征途。

为了保证食用菌品质,廖红莲坚持以农作物秸秆为主要原料生产食用菌,生产过程中坚持使用深井水灌溉。由于品质良好,如今廖红莲和食用菌深加工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每天采摘下来的1000多公斤食用菌,全部走直供和批发渠道,不再零售。而他们的专合社也获得了四川省绿色生态种植示范单位和质量诚信典范企业的荣誉。

探索林下种植

废菌包再利用发展“循环农业”

在杨柳村建食用菌种植基地还不到三年,廖红莲已是小有名气的食用菌种植行家。2018年,他们的总收入超过百万元。

种食用菌,四季都有收成,一年到头活儿干不完。廖红莲和丈夫两个人根本忙不过来,请人帮忙是常有的事。120亩种植基地,长期务工的村民有10多名,食用菌丰收的高峰时段还要额外再请二三十人。基地一年的务工支出多达10余万元,给当地村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

这一阵子,廖红莲和丈夫特别忙,因为他们又有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把废弃的菌包利用起来,发展柑橘产业,同时在林下套种食用菌,发展“循环农业”。目前,在廖红莲夫妻俩和工人们的努力下,已有二三十亩的土地种上了柑橘苗。

“我们计划要种五六十亩。”廖红莲说,生产过食用菌的废菌包是很好的有机肥。从前基地大量废弃的菌包,都是免费送人,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柑橘挂果周期长,而食用菌见效快,两相互补,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从而提高亩产效益。

这个不服输的女强人,再一次向新的目标发起了挑战!

新闻推荐

内江市争取到农村公路建设资金1700余万元 将用于农村旅游公路建设、危桥改造、村道加宽等工程

(记者段春秀)记者近日从市财政局获悉,内江市积极“走上去”争取资金,已争取到省级农村公路建设资金1715.2万元,用于切实解决人...

内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内江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农家女的励志人生 两受重创不言弃 创业路上再出发)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