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张小丽文/图
扶贫扶智,科技先行。作为全市22个扶贫专项之一,科技扶贫可谓是脱贫路上的重要“加速器”。
根据《科技扶贫专项2018年实施方案》,今年内江市科技扶贫专项工作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以支撑产业发展、完善服务体系、强化科普宣传为主要任务,全市将投入60万元,实施科技扶贫产业发展类项目6项,组织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培训100场,培训农民5000人次。
记者从市科学技术和知识产权局获悉,目前,全市已实施科技扶贫产业发展类项目3项,组织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培训50场,培训农民2500人次,顺利实现时间过半、任务过半。
科技项目效益高
不施肥不打药持续为村庄“造血”
8月初,进入市中区朝阳镇黄桷桥村,成片的稻田和成片的池塘分列在道路两旁,鱼米之乡的气息扑面而来。
在一片黄灿灿的稻田边,一块标识着“内江市科学技术和知识产权局水产科技扶贫示范基地”的牌子格外醒目。远远看去,稻田里谷穗饱满,长势喜人,看上去和别处并没有什么不同。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稻田周边都预留了宽宽的排水沟,且每根田埂都进行了水泥硬化。
据该村“第一书记”李昌洪介绍,此处正是市科学技术和知识产权局在该村实施的科技扶贫项目,包括约5亩稻渔(虾、龟、鳖、鱼)综合种养试验示范基地,另有部分青蛙和白乌鱼养殖试验田。
该项目负责人余华告诉记者,此处的稻田里不光种了稻子,还养了鲫鱼和鳖,排水沟和蓄水池就是为了方便蓄水和捕捞而设置的。
“在田里养鱼,鱼的粪便可以作稻子的肥料,田里的杂草、害虫又可以当鱼食,既省了化肥、农药,也节省了饲料。”余华说,目前这种混养模式,一年可以收一季稻子、两次鱼(鳖),稻子加上卖鱼收入,整体经济效益比只养鱼或种稻要高得多。不仅如此,由于没有农药、化肥残留,这一模式下所产出的稻谷和鱼,品质优、无污染、销路好,不仅能满足人们对绿色食品的需要,也能实现田土的循环利用。在充分利用资源的同时,提高了亩产净收益。
对此,余华算了一笔账,5亩稻预计将收获稻谷2000公斤,按6成出米率算,可以收获约1200公斤米。稻子收割后,田里的鲫鱼和鳖继续养殖至成熟,按已投放的鱼苗算,预计年底可以收获鲫鱼250公斤、鳖300余公斤。目前,本地普通大米市场售价在5元/公斤左右,但是这样的纯天然生态米则可以卖到20元甚至30元/公斤。同理,鲫鱼和鳖的售价则要高于普通鱼鳖市价一倍。
“上半年我们已经收获了一季白乌鱼,销售毛收入2万元。照这样算下来,全年毛收入可达10万元以上。”余华说,普通的稻田,一年就种两季稻,按亩产500公斤算,同样的面积毛收益还不到一万元。对比下来,稻鱼混养的经济效益十分可观。
李昌洪补充道,除去各项成本开支,保守估计,该项目每年可以为村集体带来净收益3万元以上。
农业科技送下乡
专家点对点为村民支招
除了科技扶贫产业项目为村里“造血”外,农业科学技术也正成为村民脱贫致富的“好帮手”。在东兴区太安乡干坝村,“第一书记”陈武军多次把农业科技专家请到田间地头,开展科技扶贫工作,为村民发展产业支招。
钟国友和高仕英夫妇家住干坝村6组,是村里有名的“家庭能人”。从2015年开始,夫妇俩就开始种植猕猴桃,可是一直没有取得好的收成。
今年4月底,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陈武军将其记录在民情台账中。之后,他多方寻求省内和市内专家帮助,最终邀请到内江市农业科学院林果所副所长宋伟一行到现场指导。在宋伟的分析指导下,困扰高仕英的猕猴桃种植技术问题得以一一解开。
陈武军告诉记者,高仕英的种植基地已在申报家庭农场,在其种植的猕猴桃树下还养殖了鹅和鸡,是农业种养循环的一个缩影。除了种植猕猴桃,她还计划种植柑橘,通过农村家庭能人的示范引领,带动更多村民致富。
据陈武军介绍,为了帮助村民掌握脱贫致富技术,他到村后,会同村“两委班子”制定了《太安乡干坝村“农民夜校”教育培训计划》,组织了6名教师,向村民讲授农业技术方面的内容。这些教师包括陈武军在内,有“土专家”,也有致富能手,他们一起帮助村民掌握农业先进适用技术。截至目前,已开展20余堂农民夜校课程教学。
根据《科技扶贫专项2018年实施方案》,今年全市将组织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培训100场,培训农民5000人次。截至目前,内江市已组织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培训50场,培训农民2500人次,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
三大任务
加快培育产业增收体系
根据《科技扶贫专项2018年实施方案》,今年科技扶贫专项工作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以支撑产业发展、完善服务体系、强化科普宣传为主要任务,加快培育贫困村、贫困群众增收产业体系,推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
《方案》指出,今年的重点工作是围绕全市“12345”现代农业产业提升行动和“351”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方案,支持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牵头、产学研用协作,实施科技扶贫产业发展类项目6项,开展柑橘、血橙、木本油料、果叶桑、核桃、花椒、中药材、生猪、水产等产业技术集成与示范应用,培育壮大一批区域特色农业产业;积极争取省对地方科技发展专项资金,支持贫困村特色农业产业技术开发和成果推广。
同时,加强科学普及和技术培训,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在全市各县(市、区)开展实用技术和人才培训,着力提升绿色高效生产技术水平,突出抓好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骨干人员的技术培训。开展科技进村专题科普活动,组织科技赶大场、科普活动月、科技活动周等大型科普活动,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普及科技知识,促进农民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
《方案》要求,要强化科技扶贫技术支撑,在贫困村开展农业科技示范户建设,保护利用当地特色品种,大力推进“四新”(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示范和“六良”(良种、良法、良制、良壤、良灌、良机)配套,开展技术指导、技术帮扶和一对一带动,多种形式组织开展针对贫困户的技术培训;增强科技发展主体动力,围绕贫困村、贫困户特色产业发展,大力扶持农民合作社,积极培育家庭农场和种养大户,壮大新型职业农民经营体系;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科学合理利用资源,培育一批知名的“互联网+特色农产品”品牌企业,实现农村商业网点“线上线下”全覆盖,扩大贫困村、贫困户农产品和特色产品销售渠道。
新闻推荐
◇全媒体记者冯堃文/图为确保“创国卫”工作顺利通过验收,市中区公园街社区将创卫工作纳入日常工作重点之一,多元...
内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内江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