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刘佳
近年来,内江市东兴区紧抓农村改革试验契机,大力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通过创新资金投入机制,强化项目监管等措施,夯实农业农村专业人才队伍,让曾经沉寂的乡村正渐渐转变为创新创业的热土。
开展专业技术培训助农民返乡创业
“西瓜长得如何,要用手指弹皮,听到闷响就是刚熟,如果是空响多半熟透了。”7月28日,雨后初霁,东兴区郭北镇九根树村的陈菊正为同村的邱兵讲解西瓜种植技术。陈菊是当地集农专业合作社社员,也是村里的种植大户,共种植了西瓜、火龙果、猕猴桃等各类水果60多亩;邱兵是返乡青年,去年刚刚流转了12亩土地种植西瓜。
郭北镇的西瓜久负盛名,种植效益不错。邱兵因此选择回乡种瓜,但又担心技术不过关。让他感到庆幸的是,身边有不少像陈菊这样的“土专家”。
“我们种植水果多年,但技术和品种不断更新,各类农业政策也不断出台,所以接受定期培训很重要。”去年,陈菊参加了东兴区举办的职业农民集中培训,一个月的封闭上课和外出考察,让其受益颇多。而今学成归来的她,常常为包括邱兵在内的其他村民提供技术辅导。
“现在规模化种养跟过去单家独户小规模有天壤之别,所以专业培训非常重要。”郭北镇石庙村的刘书芬、刘书琴和刘书容三姐妹曾在新疆做了15年的木材加工生意。随着年岁渐高,三姐妹回归故乡的想法愈发强烈。与此同时,各项惠农政策的出台和家乡基础设施的提档升级,也让她们看好回乡创业前景,打算办个养牛场。
“但牛的品种如何选择?循环养殖模式如何操作?当时我们对这些一窍不通,多亏了专业培训和农技人员的指导。”回乡后,三姐妹积极参与了东兴区的职业农民培训并学成领证。如今在石庙村七组,她们建起了1500平方米的养牛场,并采用循环养殖模式:用酒糟、油枯、米粉制成饲料养牛,将牛粪干湿分离,干粪经处理做有机肥,沼液经管道用以灌溉果田。下一步,她们还计划用学来的知识技术,在养牛的同时扩大林下种植面积,并带动其他农户共同发展。
创新资金投入机制让改革落地落实
“东兴区作为农业大区,常年20余万人在外务工。农村农业要发展必须依靠能人带动,所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非常必要。”东兴区委统筹委专职副主任吴俊介绍,作为省级农村改革综合试验区,东兴区承担了十多项农村改革试验任务,目前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制度试点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
“我们的试点目的,就是要通过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建设一支专业农业职业经理人队伍,从而促进全区的农业运作模式走向现代化,助力乡村振兴。”东兴区农林局副局长肖建才介绍,在具体试点方面,该区立足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统筹安排、产业带动,在试点期间注重创新资金投入机制,将中央财政项目资金与市、区财政资金统筹整合,于2017年集中培育农业生产经营型和社会服务型新型职业农民200余人。
(下转02版)
新闻推荐
签约现场四川经济日报内江讯(马忠剑记者毛春燕文/图)8月1日,内江高新区管委会与中建材凯盛机器人(上海)有限公司举行中建材凯...
内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内江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