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东兴区顺河镇见龙村的乡间小路上放眼望去,宁静的村庄里,浅红色的房屋错落有致,一片片鱼塘波光粼粼,宛如一幅美丽的田园水墨画。
这一年多来,见龙村的不少变化都与周立有关,他是该村的“第一书记”。从来到见龙村的那一刻起,他的使命只有一个:带领村民走上致富路。
◇全媒体记者 陈春燕 文/图
牢记初心
转变身份做好基层工作
“陈大爷你去哪啊?”“吴娘娘,你病好点没有?”……7月17日上午,周立提着公文包去往村办公室,一路上,他亲切地和过往村民打招呼。
周立入党已有17年,在他看来,“为人民服务”并不是口号,他一直以党员身份严格要求自己。“读书的时候就觉得入党是先进的体现。”谈起入党初心,周立说,他感觉入党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他想投身于党的事业,去奉献自己的青春。2007年,周立研究生毕业后,毅然放弃高薪工作,考回家乡内江,当一名普通的人民公仆。
到现在,周立已经在国家统计局内江调查队工作了11年。去年,他接受组织安排参加内江市“千名‘第一书记\’下村计划”,担任了见龙村“第一书记”,这也是他第一次常驻基层开展工作。如今,周立已然转变身份,适应了基层工作,找准了发挥自身价值的位置。
2017年3月,周立来到见龙村,所见所闻着实让他吃惊。“见龙村虽然不是贫困村,但部分村民比较懒散,很多工作都不好开展。”周立说,刚来时,干群关系有些紧张,村干部之间不是很团结,村党支部“软弱涣散”的特征较为明显,村里没有支柱产业,村风村貌亟待改善。
改变,从住在村里开始。周立迅速转变角色,与村干部和群众打成一片,多方询问考察,了解村里的具体情况。一年多里,他扑下身子抓工作,狠抓党建强队伍,凝聚人心,甩掉了“软弱涣散”的帽子。
“周书记刚来时,我觉得他就是个‘书生气\’很重、缺乏基层工作经验的机关干部,下来仅仅是为了‘镀金\’,没指望他能给我们多大帮助,但慢慢发现,在他的带领下,村子发生了很多变化,包括对上对下工作的衔接和老百姓对村委工作的支持程度等。”见龙村文书周义宏如是说。
队伍建设
团结村干部增强凝聚力
基层干部是党的方针、政策的宣讲者和执行者,是党加强同群众联系的直接实践者。怎样加强村里党组织队伍建设,增强村里的凝聚力,带动村干部工作的积极性,这是周立到村后思考得较多的问题。
“刚来时,村干部之间不团结,做事积极性不高,甚至有相互埋怨、相互推诿的现象。”周立说,这导致了各项工作任务完成较为滞后。2016年,见龙村综合考核名次在全镇排名末位。
周立积极做好村干部的思想工作,逐个交流想法,并分析当前村里存在的问题。工作开展前,他召集村干部商讨,再拿出合理可行的实施方案。此外,村里还加强了31名党员的政治理论学习,坚持开展“三会一课”,不断提高党员党性修养。
对于村里少数阻碍工作开展的村民,周立积极向村里的党员和有威望的群众取经,将教育、调解结合,以理服人。“周书记很和蔼,工作很认真,我作为老党员也很支持村上的各项工作。”见龙村3组村民付佑荣说。
就这样,依靠村干部、老党员和村民代表的支持,尊重村民的意愿,周立把见龙村的人心又慢慢聚拢了。驻村一年后,村里的各项工作走上正轨。2017年,见龙村综合考核名次在全镇排名中等偏上。
目前,村里正在配合联合水库的修建工作,遇到村民阻碍工程施工的情况,周立就和村组干部一起,迎难而上,共商对策,多次到现场化解施工中的各种矛盾。
“水库修建好后,蓄洪补枯,能够更好地满足见龙村村民的用水需求。”周立说,修建水库本是好事,但有些村民不理解,他将继续做通他们的思想工作,确保这一民生工程顺利建成。
脱贫攻坚
发展产业助村民增收
见龙村有常住居民约600人,建档立卡贫困户24户,村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是种植农作物和外出务工。村里没有规模产业,也缺少技术和资金。在周立和村干部的带领下,村民增收途径逐渐增多,目前已有23户贫困户脱贫。
“刚到见龙村时,村里只有10亩左右鱼塘,无大规模的产业。”鱼塘的业主是村支书兰伟,周立想到,他家有养鱼经验,决定依托村干部和致富带头人,发展水产养殖业,形成村里的特色产业。
周立与兰伟商量,并与其他村干部和村民沟通,对该村发展特色产业、推动产业扶贫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周立的鼓励下,兰伟带头先行,租赁村民农田,扩展原有的10亩鱼塘,并雇村民到此打工,促进村民增收。这个鱼塘成为了见龙村的试点产业。
“现在,鱼塘大约有60亩,养殖着‘四大家鱼\’、乌鱼和生态甲鱼,每亩年产值可达1.5万元左右,希望能通过试点养殖逐步扩大规模,为村里培育一项叫得响的特色产业。”兰伟说。
同时,村里还成立了鱼苗养殖专合社,新建了小龙虾家庭农场,进行鱼苗和小龙虾的养殖,目前鱼苗养殖了约50亩,小龙虾养殖了近30亩,均初见成效。在养殖技术方面,大家加强学习摸索,产量和效益明显提高。
此外,针对村里青壮年外出务工、缺乏劳动力的现象,周立引导在家的老年人、贫困户等养殖鸡、鸭、羊等增加收入。“在村上的鼓励下,我们自己养了些家禽,收入增加了不少。”见龙村1组村民唐德祥一家因病致贫,周立经常来关心慰问并为他们脱贫增收出谋划策。
“周书记经常下来关心我们,我们屋头现在好多了,非常感谢!”唐德祥88岁的母亲微笑着说。
移风易俗
改善环境培育良好村风
一条干净的村道两旁,绿油油的庄稼茁壮成长,在此走一走,心情大好。村民王祖能告诉记者,现在村里的垃圾和堆放物都能及时清理,各家也很注重整洁,生活环境越来越好了。
周立驻村后,发现村里的生活垃圾不能及时清理,就利用派出单位帮扶资金修建了垃圾库。现在,走在见龙村干道上,每隔一段距离就会看见一个垃圾库,村民也都自觉将垃圾投放到此,环境卫生有了提升。
除了修建垃圾库以外,周立还组织村干部、网格员、党员开展“五清”行动和秸秆禁烧工作,村里的道路、沟渠干净了许多。
同时,见龙村的精神文明建设也得到了提升。今年以来,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将农民夜校作为重要抓手,在课堂上传达党的方针政策、讲解水产养殖知识,培养农村新型实用人才。
如今的见龙村,村道干净整洁,产业发展欣欣向荣,散发着乡村走向振兴的动人魅力。
新闻推荐
洪峰来袭: 造成内江42个乡镇(街道)442处低洼地带被淹 淹没房屋1385间 经济损失7323.33万元
◎内江全媒体记者黄彬鹏受上游强降雨影响,沱江内江段水位急剧上涨,导致内江部分地势低洼地带、乡镇民房、街道被淹。7月13...
内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内江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