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新的空气、干净的村道、洁净的农家小院……初夏时节,走进白马镇双河村,一个环境优美、交通便捷、生活舒适的美丽乡村呈现在记者眼前。
“以前村道上时不时能看到垃圾,但现在村道干净整洁,村民养成了好的生活习惯,生活条件和周围的环境是越来越好。”站在农家乐外择菜的村民谢云方高兴地对记者说。
如今,内江市有越来越多的乡村不见脏乱差,旧貌换新颜,这与内江市扎实推进“五清”行动密不可分。据悉,从2017年下半年开始,内江市就扎实推进“五清”行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农村人居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本报记者 邓婉蕾文/图
来到市中区白马镇石庙村,一条条宽敞整洁的村路穿越村庄,一座座独具韵味的农家小院整齐排列,房前屋后干净整洁,路边的树上悬挂的“保护青山绿水,营造美好家园”的横幅格外引人注目,提醒着过往的行人爱护环境。
走访中,记者了解到,曾经,石庙村村民在改善环境方面意识淡薄,门前污水横流,生活垃圾随处可见。但是,“五清”行动开展以后,该村通过多种形式加大了宣传力度,在街道路面、墙体等醒目之处张贴悬挂了环境保护和垃圾清扫的横幅标语,村干部挨家挨户发放宣传单,召开党员大会、群众代表大会、院坝会等形式进行全面宣传发动,引导广大村民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积极参与到“五清”行动中来。渐渐地,村民的思想观念有了很大转变,开始自觉维护环境,村庄环境也有了明显改善。
谈起村中的变化,石庙村4组村民刘支生颇有感触。他说,过去村子环境不是很好,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大家环境意识差,走在路上手里一有垃圾就随处扔,生活污水就通过自家的污水管道直接排到街上,自己家倒是干净了,整个街道却变脏了。“五清”行动开展后,村里配备了专职保洁人员,定时定点清扫村道垃圾。看着道路干净了,村子整洁了,村民环保意识也跟着提高了,大家不再乱丢垃圾了,污水也不乱排了,自家房前屋后也整洁了。
家乡环境变美,吸引了以前在重庆创业的村民孔岚回到家乡,开办起了主题火锅店。
作为土生土长的石庙村人,孔岚说,村里环境变美了,生态变美了,大家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了,生活幸福感也提高了。而这样的变化得益于村干部常常入户宣传“五清”行动,时时提醒大家要爱护村里的环境。通过这样深入持久的宣传,多数村民也不像原先那样随意丢弃垃圾了,逐渐养成了自觉清理垃圾的良好习惯。
家家是乡村整洁的主人,人人是环境保护的主体。
“现在,大家见村里大街小巷都干干净净,谁也不忍心去破坏了。”村党支部书记林声强说,通过加大宣传“五清”行动,加上村容、村貌的变化,大家逐步改变了旧的生活习惯,爱护环境的意识逐渐增强。
石庙村仅是全市1609个行政村积极开展“五清”行动的一个缩影。
自“五清”行动开展以来,全市各级各部门都高度重视对群众的宣传发动,转变群众观念,提高群众参与“五清”行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一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媒体和宣传栏、宣传车、LED、微信微博等各类信息载体,广泛宣传 “五清”行动的有关内容,及时报道工作动态,坚持舆论导向,突出正面宣传;二是以活动为载体,引导群众参与。开展“八进”(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村社、进景区、进家庭、进医院)活动和志愿者服务、文明劝导活动等,组织开展“除陋习、树新风”“小手牵大手”“我爱我家”等主题活动,引导群众形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提升文明素养,积极主动参与到“五清”行动中来。三是创新宣传方式,扩大宣传覆盖面。例如,市中区着力打造“传统+新媒体”宣传系统,提升“五清”行动意识,充分利用党员大会、群众代表大会、院坝会以及编唱“五清”、“六乱”治理三字歌等形式进行全面宣传发动。
新闻推荐
内江市召开《两纲》实施专题工作会集中力量 全面保障妇女儿童权益
(全媒体记者刘如意)7月17日,内江市召开《内江妇女发展纲要(2011~2020)年》和《内江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实施专题工作...
内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内江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