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钟雨君 文/图
他先后获得公司的“筛蛹设计奖”“优秀管理者”“优秀共产党员”“创新奖”“创新工作一等奖”以及“内江市劳动模范”称号等10多个奖项。邱德华用自己的故事,讲述了怎样在平凡岗位上用心钻研,成为一名“匠人”的过程。
54岁的邱德华是一名共产党员,现任内江市松林丝绸有限责任公司直属部门管理员。他以饱满的工作热情、扎实的工作作风、优异的工作成绩,赢得了干部职工的好评。
艰苦的工作环境激发技术改革细胞
1999年,邱德华进入内江市松林丝绸公司工作。
2009年,邱德华调往全公司最脏最臭最苦最累的屑物车间工作,这里遍地蛹浆横流,穿行其间,稍有不慎就会摔跤。因为打产品用蒸汽,用烧碱,泡沫满天飞,吹到身上,打湿衣衫,吹到脸上,奇痒难忍。由于滞头分离出来的蛹子﹑脚渣中常有未打尽的蛹衬,需要选出来再次打;而刚分离出来的蛹衬、脚渣,温度均在50度-60度,全凭几个工人蹲在地上手工筛选。因工序的需要,工人轮班抢选,往往一蹲就是10多个小时。
邱德华说,他和工友在蹲选工作结束后,常常累得腰酸腿疼胳膊软,站都站不起来!有一天,他看着蹲着的工友,忽发奇想,可不可以做个筛子来筛蛹衬、脚渣,这样既不烫手又可不用蹲着干活,还可提高工效。
不服输的精神迎来创新成功
邱德华把这一想法讲给工友们听,工友们大都表示这个东西不好弄,甚至有人嘲笑他异想天开,讥讽他逞能。然而,邱德华并不在乎这些,他悄悄地开始试验。他利用下班时间,找来废旧钢材,制作他想象中的筛子。或许是因条件和技术有限,邱德华制作的筛子一次次被他自己否决。邱德华并不气馁,而是一天天痴迷在他的试验中。历经45天的艰苦奋战,制作的筛子终于在车间试运行成功。
公司领导得知消息后,立即表示支持,并迅速组织力量进行制作组装。2009年6月,总投资仅500多元的设备正式投入使用,每班工人当即减少3人,工作时间从原来的10个小时缩短到7个小时,车间用电用汽大大降低,更为可喜的是,工人人均工资增收了20%,这也成了松林丝绸公司的第一项技术革新。
粗吐,是屑物车间最费体力的工作。2009年6月以前,工序是收回茧粑倒在地上加碱,冲汽,再淋水。8个人一班,围着茧粑堆,抖把子,每把直径20厘米左右,长40厘米左右,然后放到脱水机上轻微脱水,再在粗吐机上打。蛹子被打烂,蛹浆流在地上,地面滑得站不稳人,稍有不慎便会滑倒,甚至有工人摔断过腿脚,摔伤过腰。工友们都戏称屑物车间是“杀场”。
2009年底,邱德华产生了把粗吐改为打滞头的想法,以此治理车间蛹浆横流的现状。经过2个多月的改造和后期调试,2010年4月,邱德华终于把想法变成了现实,并在车间成功运行这项技术。此后,屑物车间干净整洁了。
“工匠精神”
让企业每年节省成本上百万元
屑物车间炕房承担产品风炕,工序较复杂且火灾隐患严重,成本还高,几乎没有工友愿意到这个车间工作。2011年,邱德华想到了改进工作方法,向公司领导汇报后,立即得到支持,通过一番努力,解决了部分问题。2012年,邱德华再次提出技术改造思路,厂领导实地查看后,采纳了建议,随即对屑物车间炕房进行技术改造。而这些技术改造让屑物车间的劳动强度减轻了10倍,人员减少了80%,火灾隐患降到了最低,工人们都抢着要到这个车间工作。
2012年10月,邱德华又力主引进了打丝绵作业,每年为公司增加收入200万元。他的诸多创新举措,每年为公司节约成本上百万元,被工友们亲切地称为“百万员工”
邱德华没有干出惊天动地的业绩,也没有世人皆知的名誉,但他的身影时刻出现在车间的每一个角落,这就是劳模的精神。
新闻推荐
内江市文化中心项目:占地131亩,投资6亿元!“立”文化内江新地标,“印”大千故里新名片
◇本报记者丁洁文/图“大千故里,文化内江”,对这句话,甜城人民耳熟能详,但内江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却让本该有的自豪感大打折扣——文化底蕴深厚的内江,目前却没有一座像样的综合性文化中心。...
内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内江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