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看书,爱书法,还能作诗,但他不是什么文化名人,只是一名普通的环卫工人。他叫余国后。
近日,笔者来到余国后家,发现他的砚台是用烟灰缸、饭碗替代,他练书法的纸,是别人不要的旧报纸。他的家里,随处可见被墨汁浸染的报纸。他说,一幅字要在报纸上练习多次,才舍得书写到宣纸上。十余年来,他的书法作品已经堆满了不下10个纸箱。
◇全媒体记者李静文/图
简陋的练字条件
余国后今年62岁,和家人一起租住在文英街的一栋老旧居民楼里,白色的墙皮已经开始掉落,水泥地虽然粗糙却打扫得干干净净,一个10平方米左右的饭厅,是余国后平时练习书法的地方。
饭厅陈设简单,一张沙发、一张桌子、几根凳子,一眼看去,靠墙摆放着的旧式皮沙发已经被各类报纸、宣纸铺满,桌子上盖着一张墨迹斑斑的厚毡子,那是余国后11年前托人网购的,一张墨迹斑斑的报纸铺在毡子上面,被余国后书写了一遍又一遍,纸张已经变硬有褶皱。
“这张报纸还可以书写很多遍呢!”余国后说着,挽起衣袖将凳子上的毛笔拿起,蘸一下烟灰缸里面的墨汁,然后在那张报纸上写字,黑亮的新墨迹印在原本已经晾干的墨迹上,隐约也能看得出所写何字,不到3分钟,新墨迹就与之前的黑色融为一体。余国后将这张报纸拿到阳台晾晒,而阳台上已经晾了多张墨痕浓重的报纸,这些报纸是余国后从各处搜集来的。
根据排班时间的不同,余国后每天至少抽出半天时间练习书法。“这个月是下午上班,我就利用上午的时间练习书法。”余国后说,晚上下班后,他还要再练一两个小时。
耳濡目染爱上书法
早些年,余国后在张大千纪念馆当保安,兼种花草、清洁馆内卫生,在那里,他常常可以看到不少书法作品,也结识了许多文人墨客,耳濡目染之下,他喜欢上了书法。
2005年,在国庆中秋笔会上,许多文化界名人在纪念馆内现场挥墨,交流书法,余国后看着有趣,也拿上一支笔跟着写写画画。“正巧这个画面被内江市书法家曾国武先生看到了。”余国后回忆,当时曾国武饶有兴致地问他:“你要练毛笔字啊?”
“我练毛笔字,怕是三辈子都学不好哦!”余国后打趣地回答。
有人开玩笑:“有曾大师在这里,看都应该看会了,不然你岂不是枉来纪念馆呆了这几年?”周围不少人也都建议余国后拜曾国武为师,这之后,余国后真的买回了笔墨纸砚,开始练习书法,也常常拿着自己写好的字,向曾国武、李果青等书法家请教。
不顾反对勤奋练字
得知余国后要练书法,全家没有一个人支持他,老家的亲戚更是对他的行为很不屑。母亲说:“你都快五十岁的人了,才去练书法,等你把庙子修起,和尚都老了!”妻子更因此事气得跑回娘家,连在纪念馆工作的同事也劝他:“趁现在还没在这方面花什么钱赶快舍弃吧,以后花了大把钱再半途而废就太不划算了。”
但是开弓没有回头箭,余国后买了多种字帖回来临摹,起先是赵孟頫的正楷,一个多月后又换了另一种字体。曾国武告诉他:“你最好坚持专注于一种风格,把一种字体练好。”他便坚持练习于右任的标准草书至今。
在张大千纪念馆多年,余国后只要有空闲就写写画画,没有钱买纸,就拿着水笔蹲在地上练习。
2007年初,余国后换了工作,到农业银行内江市分行做花工,银行的顶楼有一家仓库,没有通电,白天,余国后总是很早就来到仓库开始练习,工作结束后,只要仓库还有亮光,他就要在仓库继续写字。他的笔墨纸砚也都放在仓库里,“家里太小,没地方练字。”最热的时候,余国后仅穿一条短裤在仓库里坚持练字。
后来,余国后成了一名环卫工,依然坚持练字。余国后的向上精神也感染到了许多人,他所在的公司得知他的事迹,主动将旧报纸送给他练字。
“余国后是个任劳任怨的员工,公司一次次派他去打扫很难清扫的路段,他从来都不叫苦叫累,我们也号召公司的其他员工都向他学习。”清洁公司的熊玲告诉记者。
新闻推荐
市纪委:深入学习贯彻省党代会精神 为推动治蜀兴川内江实践提供坚强纪律保证
(记者徐艳梅)5月31日,市纪委监察局召开干部职工大会,传达学习贯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会议要求各级纪检监察组织和纪检监察干部要把学习宣传贯彻省党代会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大...
内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内江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