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仲平
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总是通过表面的意象表达丰富深刻的意蕴,感染读者、影响社会。由绵阳市知名作家陈奎创作、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古水井》中的那口“古水井”意象,也成为寄托作者对人生的深刻体验、对社会发展变迁的深层认知,寄托作者对植根于大自然“甘泉”的留恋和永保生命力向往的特殊意象。
一、古水井揭示主人公曲折悲欢、奋斗不止的人生轨迹
古水井是石德贵人生的转折点。小说中,本为普通乡民的石德贵,因帮助参与成都保路运动的乡人彭磊而被清军追捕,后逃亡深山,栖身寺庙,受高人指点,学得一身好武艺,后弃农从军。驻军寨子梁,结识了在古水井打水的姑娘林仙芝。从此,石德贵从一个草莽英雄成长为一个出色的战士、将军。他两次组建特种部队——虎狼队,护送八路军首长勇闯过封锁线,刺杀日军将领。虽经九死一生,也算功德圆满。更为重要的是,他在这里找到了第二次爱情,第二任妻子为他开枝散叶,生下三男一女,成就了传统中国男人的“齐家”梦想。后来,他退休回乡,最后年过百岁,终老寨子梁,让自己的灵魂守护着那一口清冽甘甜的古井水。
古水井是在外流浪者特殊情愫的牵挂。《古水井》以石德贵这个老革命反映人生,但又有别于传统文学作品中革命者的“高大全”,和当今一些文学作品“正能量”人物的“高大上”。他一有空就想回家,想着古水井旁的俏丽的媳妇,实在天真可爱。仿佛《西游记》里,总是想回高老庄成亲的猪八戒。
二、古水井揭示我党来源于人民、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长期以来,我们习惯以大场面、大事件反映政治生活,寄托政治理想。然而对于普通百姓来讲,以小人物、平凡事体现国家大事、政党政治和社会发展变迁,更为亲切。《古水井》一书中,作者以“古水井”为载体,诠释了只有扎根人民、服务人民的政党、军队,才能最终发展壮大、取得最后胜利。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子弟兵,也只有汇入革命洪流,为人民而战、为祖国而战、才能书写人生灿烂的篇章。
陈奎在绵阳市公交战线工作30多年,对社会、对绵阳、对党和国家的发展历程,有着特殊的理解和感悟。特别是国家科技城建设、汶川特大地震及其之后的影响等,都有独到见解。
三、古水井展示了四川独特的人文精神和自然风貌
《古水井》中“水井”的原型,来源于绵阳市涪城区石塘某村的一口古井。书中不少场景都是以四川为主要背景。书中的地名真实而又神秘,故事久远而又仿佛发生在身边。比如石德贵的家乡麻柳镇老龙沟在四川省及周边地区真有地名。而石德贵参军集训的寨子梁更是川内外常见的地名。文中提到的许多战斗、战役,以及内江、江津、贵州、灵隐山等城市与地名,都是大家熟悉的。阅读《古水井》,就是熟悉四川风土人情和地理特征。古水井蕴含作者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独特认识。包括对比较敏感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西征(西路军)、川军抗战等,都有较好涉及,行文比较稳健,积极向读者展示历史风貌。
新闻推荐
本报讯昨(6)日,大年初七,不到8点,市第三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黄可就来到医院,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在诊断室坐下没一会儿,就陆续有病人走进诊室。黄可立即询问病人哪里不舒服,量体温、记病历、...
内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内江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