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潘芝 李坷静
独有,不单是它的自我期许,也是它必须完成的任务。
2014年9月22日,攀枝花被确定承办首届中国康养产业发展论坛。市旅游局“临危受命”,负责整个论坛的策划与统筹。此时,距离12月6日论坛举行仅有70多天。
没有时间说不,只能接受。康养论坛如何办,这对市旅游局来说,绝对是个跨界活。
百度搜索康养,没有具体注解。但随着首届中国康养产业发展论坛在攀枝花举办后,现今百度搜索“康养”,会出现3370万个搜索结果,攀枝花康养产业的众多链接居首,成了攀枝花的另一个标签。
2个多月的时间里,他们想的是问题,做的是答案。他们说,很多时候答案就藏在问题的背后,他们已习惯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
12月7日下午,首届中国康养产业发展论坛圆满闭幕。70多天的准备、横跨全市的考察行程、近乎全员的工作投入,最终凝结成2天的精华展示。
成功的背后,他们用坚强、忍耐、毅力、笑容,展现了攀枝花对康养产业发展的理解和作出的努力。
“让论坛抓住与会嘉宾的心”
向东,市旅游局产业处处长,主要负责康养论坛的组织统筹。
认识向东的时候,是在市旅游局质量管理处。站在他身后,看着他在电脑上做攀枝花创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的各种创建细则。5分钟后,记者就转身走了,没必要再看,对于质量管理的各种规则,他已了然于胸。他就是如此。规则虽细,但异常干净全面。
那次相识,没说几句话。但对一个人的工作能力的肯定,往往不需要太多时间。
那时候,30岁出头的他,是市旅游局里出类拔萃的年轻人。
10年后,“再见”向东,是从他的团队成员口中。40多岁的他,是市旅游局康养论坛团队的核心人物。在局领导的心中,有他在心里就有底;在队员们的眼中,他是大哥,有经验。
想见他一面,可当下正是攀枝花冬季旅游促销旺季,他出差在外,只能电话联系。
彼此仍然没有太多的话,他的言谈一如记者当初所见,干净,笃定,自信。
一次活动的好与不好,我们通常的判断标准最重要的,就是有没有情感。(下转第二版)
没有参照系,70多天的努力,攀枝花向世人交上了一份首届中国康养产业发展论坛的答卷,诠释了攀枝花这座资源型城市对如何转型升级的理解和所作出的努力——(上接第一版)
问他怎么定义自己在康养论坛活动中的角色?
“组织统筹,让论坛抓住每位与会嘉宾的心,重新认识攀枝花。”
“组织统筹”按时下的话来说,相当于设计师,执着于干预全过程:立意创意与攀枝花优势有关,树样板到局部小改,调整方案和反复调试,统筹协调看精准配合,看人本精神是否做到位……就连主席台上的13张沙发,不同的款式类型,他和团队成员更换了5次,“一晚一晚的折腾”。
我们自己也参与其中的工作报道,深知各种筹备工作的复杂、难度和细碎超乎想象,将攀枝花的优势与特点真正呈现出来,让每位参会的嘉宾重新认识攀枝花,这里面不知道有多少繁复的事情。
在首届中国康养产业发展论坛中,我们清晰地看到他的主张,和他的性情。
“美丽,健康,阳光,温暖,乐游。”——向东,用10年积累,70多天的摸索苦干,换得了宣传攀枝花康养的一大步。
“老妈,一路走好”
和杨冬梅打交道已不止一次,从2005年攀枝花举办全省首届冬季旅游发展大会开始,一切与攀枝花旅游有关的大型活动必有她。然而12月11日再见到她时,仍是吃了一惊。
一头及腰的大辫子剪短至齐耳,圆润的脸收尖,颧骨凸显,十分憔悴。她笑说:“太忙了,压力大,上火,牙又疼了。”
杨冬梅,市旅游局质量管理处副处长,主要负责康养产业论坛的嘉宾A、B考察线的踩点、线路编排、讲解词撰写等工作。
自9月23日接到承办论坛任务开始,杨冬梅和所有人一样,像陀螺一样忙开了,每天都在单位上“转”,在线路上“转”。
“时间很紧,恨不得一秒钟掰成两秒用,起床梳头都觉得是种‘奢侈\’,索性把头发剪掉了。”她摸着头有些不好意思地说。
对于筹备工作,杨冬梅和另外5名女同事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工作很累,通常都是凌晨一二点才回家,倒头就睡着。”
11月中旬,杨冬梅68岁的母亲突然生病,住进医院。年迈的母亲多病缠身,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父亲的肠胃炎也犯了,家中只有哥哥和嫂子守在母亲的病床前。
“冬梅姐母亲住院后,单位、医院两头跑。”同事说,在她母亲住院的两个星期里,不管多忙,即便是凌晨3点多下班,她都要赶到医院里去探望一下老人,但却没落下一点工作。
11月22日晚,在办公室加班的杨冬梅手机响了,电话那头是母亲病危的通知。“当晚母亲就去世了。”冬梅眼睛红红的。
亲人离世,局里特批给她放了假。出殡、火化……4天后,她又回到了单位。“我回来报到了。”面容憔悴的她简单地给局领导打过招呼后又一头扎进工作。
11月28日中午1:37,趁着中午吃饭空档,冬梅把自己的QQ个签改为“老妈,一路走好”。这天,她才意识到自己成了一个失去母亲的女儿。
忙碌,喘不过气的忙碌。12月4日,论坛开幕进入最后的倒计时。为了优化线路,冬梅和队友又坐上车,一趟趟在A、B线上跑,只为精益求精,备战到每一个细节,时间精确到秒。
8个参观考察点,2个小时的考察时间。那一天,他们跑了4次仁和,米易往返,每次都要回到起点重新开始,换了3个司机,跑了400多公里。
80多页讲解词,去芜存菁,精确地穿插在音乐和视频中,完美的贴合两条考察路线,让嘉宾在考察的路上张弛有度,轻松,愉悦、温馨。
“这不是一个人的战役,是我们整个团队的”
9月22日,吴光远接到任务,而后与市旅游局领导直飞北京接受批示。用他的话说,就像“临危受命”。
他说,市旅游局康养论坛团队是在飞机上成立的,一共10余人。
从北京回攀枝花的路上,市旅游局局长李福惠口述了工作方案,吴光远边记录边整理,工作草案初步形成,通过电话、短信、微信等方式发送到各部门。
“从北京回来的路上,我就已经预感这个国庆没有假了。”吴光远说,他曾与6岁的儿子有个约定,“国庆,一起到大理等地玩一圈。”
9月30日,局里下发通知,国庆无休。望着儿子期待的眼神,他托人买了火车票,毅然决然的把妻儿送回内江,“儿子在电话里哭,我眼泪都快包不住了。”
国庆后,家人回攀,本想好好补偿孩子的吴光远却抽不出时间,“下班回家他们已经睡了,早上起床时他们还没起床。”
吴光远主要负责论坛工作手册,手册必须具有可操作性,是讲究精、细的工作。方案出来后,经过一遍遍的修改,往往需要加班到凌晨。他说:“很难量化我们究竟为这次论坛到底做了多少材料,做了多少PPT。”
作为收藏,记者在一工作人员处看见了51页的《首届中国康养产业发展论坛工作手册》。仔细翻看,由现场指挥部组织领导方案、工作流程、乘车安排等五部分组成的工作手册简单明了,易于操作。
因为紧张工作,吴光远的头发一抓掉一把。他说:“我们这点苦不算什么,团队里两个刚出学校的新同事,忙得边哭边写文件。”
吴光远手上随时带着一个小本子,他解释说:“方便把想到的点子写下来,就连躺在床上,想到啥都要马上爬起来写,要不然怕事情多忘了。”这个习惯,也成了市旅游局康养产业发展论坛团队共同的习惯。
“这不是一个人的战役,是我们整个团队的。如果把团队当做一个企业,我们都可以上市了。”吴光远自信地说。
“大家都在忙,我躺在床上心里着急”
“肚子上10厘米长的伤口,走起路来就痛,腰都直不起来。”周世开按着伤口的位置说。
60岁的周世开,刚到旅游局没几个月,接到论坛的工作任务后马上着手准备。他主要负责论坛的材料撰写,新闻发布稿以及嘉宾考察线路解说词。
“80多页的解说词,至少大修了3次。”周世开说,由于以前全无此方面的经验可以借鉴,资料搜集的过程异常艰辛,“五个区县来回跑,怕对不上号就亲自去找人和文件,到处搜集资料。”
由于年事已高,身体出问题了。“胰腺管结石”——拿着体检报告的他开始忧虑,“去做手术怕耽误工作。”但医生告诉他,现在堵塞已经有点严重,胰脏有硬化的趋向,怕发生癌变,他最终决定接受手术。
一番周折,11月7日,周世开在成都完成手术。休息了8天后,他马上返回工作岗位,“大家都在忙,我躺在床上心里着急。”
很多个晚上,为了确定一份文稿的内容,周世开要等到凌晨,那时市里会将修改意见传回给他,他再根据意见做修改再传到市里,一遍遍的核对无误后才存档,然后弯着腰在黑暗中慢慢走回家。
他说:“加班是常事,如果有哪天正常上下班那就成特例了。”盒饭成了周世开补充营养的仅有途径。营养跟不上,带伤上阵的他,短短20天,从160斤暴瘦到140斤。
论坛结束当天,一与会嘉宾感言,没有超常规的奉献付出,没有匠心独具的精心策划,没有联动各方面的沟通协调,就不会有首届中国康养产业发展论坛的热闹精彩。
新闻推荐
国土资源部近日发布2015年第2号国家土地督察公告,对2014年土地违法违规问题突出的9个城市政府公开约谈后的整改情况进行公告。各相关城市共拆除地上违法建(构)筑物230.72万平方米,没收地上违法...
内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内江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