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胡波 实习生 杨林 文/图
在仁和广场的广场舞会上,除了唱歌、跳舞的老年人外,一位精神矍铄的老大爷格外引人注目,只见他坐在架子鼓前,左脚不停地踩着脚镲,双手挥舞着鼓棒,依次敲击着低音鼓、军鼓、镲片,随即一串激情澎湃的音符飘扬在空中。这位老大爷就是潘仲驯,今年70岁。因热心公益事业,这位古稀老人几乎承担了每一次广场舞会的组织工作。
年少时的文艺情怀
潘仲驯是原攀昆联合带钢厂的退休员工,已连续九年组织社区的老年人活动。潘仲驯自幼喜欢唱歌跳舞,但因那时家住农村,条件艰苦,无法满足其对艺术的追求。1959年,潘仲驯15岁时报考了当时的内江县文工团。在那里,他总算学到了内心向往的文艺知识。
后来,通过努力,潘仲驯考上了峨眉电影制片厂。然而因为家庭原因,最终没能如愿去电影制片厂深造。1965年时,潘仲驯辗转来到了攀枝花。
自学架子鼓丰富表演内容
潘仲驯对文艺事业的追求从未间断过,在单位工作期间他一直从事文艺宣传工作。
退休之后,潘仲驯发现自己所在的社区有很多和他年龄相仿的退休老人。他们平时除了一起打打麻将外,就只能闲居家中,老年生活特别枯燥无味。看到这种情况,他有了想法:何不把这些老人聚在一起,由自己当老师教大家歌舞。这样一来,不仅可以帮这些老人丰富娱乐生活,还可以培养相互间的感情。于是,潘仲驯发挥自己的特长,当起了社区老年人活动的组织者,自己也乐在其中。
通过长期的训练,潘仲驯带领的老年人团队不再仅仅是“自娱自乐”的水平,他们逐渐开始上台表演。2006年时,他发现仅有歌舞项目无法达到表演的效果,于是又自学了架子鼓。没有老师教,潘仲驯一切全凭自学。起初他跑到竹湖园和一些舞厅,仔细观看别人怎样打架子鼓。通过向这些专业人士请教,再加上自己平时的摸索和学习,潘仲驯总算掌握了打架子鼓的技巧。从此,在他们团队的表演中,就多了架子鼓这个项目。
无私奉献为大家
目前,在大河社区有2支由潘仲驯带领的乐队,分别是“喜洋洋乐队”和“和声乐队”。每逢重阳节、建军节等节庆时,潘仲驯就带着乐队去敬老院、部队慰问演出。每次表演时是他最忙碌的时候。表演前,潘仲驯要提前到活动现场,布置音响和灯光。表演结束后,潘仲驯收拾完器材,最后一个离开。
为了让乐队的表演更加丰富多彩,潘仲驯经常自费请专业的乐器表演者前来助阵。为此,每年他几乎要贴3000多元钱。“我年纪都这么大了,也搞不出什么大名堂,就是希望大家都能乐呵乐呵,让老年人有一个精神寄托。”潘仲驯说。
新闻推荐
颜克勤近照。年少的梦为梦奋斗□本报记者胡波文/图今年71岁的颜克勤是四川自贡人,如今家住西区格里坪镇金林社区,他自小就梦想着上台表演。通过自己的辛勤努力,颜克勤最终梦想...
内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内江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