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津 文/图
贺年片始于先秦时期,因为尚未发明纸,人们就用竹木削成条,刺写上贺词,称为“刺”。发明纸后,纸制作的贺年片也叫“刺”,又称“贺辞片”。
古时,人们把名帖叫做“名刺”,宋代,宫廷、官府中送“拜年帖”的风气极盛,称为“飞帖”。到了明代,年节投递恭贺年帖蔚然成风,并广泛流行于民间,尤在文人墨客中盛行。宋人的《清波杂志》载:“元祐年间,新年贺节,往往使用佣仆持名刺代往”;明朝四大才子文徵明有《拜年》诗云:“不求见面惟通谒,名纸朝来满敝庐。我亦随人投数纸,世情嫌简不嫌虚”;清人《燕台月令》也形容北京过年“是月也,片子飞,空车走”,可见名片拜年风之盛。
古代的贺年名帖装饰造型较为简单,多用梅花笺纸裁切而成,长3寸左右,上端书写受片人姓名,下端签署祝贺者姓名,中间写上“恭贺新禧”、“万事如意”之类的祝辞,简单朴实。清代康熙年间,为了扩大喜庆之意,开始用红色硬纸片制成贺年名帖。我国古代使用的是农历,所以,赠送贺年片大都在春节期间。辛亥革命后,随着阳历的推行,人们开始在公历新年互赠贺年片。在笔者的收藏品中,有一件1944年一位画家制作的贺年卡,是一幅喜鹊闹梅的微型国画,长13厘米,宽8厘米,上书“雀喳喳说啥,报到×安开了梅花,卅三年新春节寄”等文字。
新中国成立后,贺年片推陈出新,形式各异,有单片、折页、挖洞、凸凹印制等,并增添了慰问信等内容。笔者收藏有一件1953年春节内江市(现市中区)总工会优抚工作委员会的贺年片,长11厘米,宽7厘米,用红色硬纸片印制,一面印着凸凹篆字的“恭贺新禧”,另一面印着给烈军属的新春贺信:“亲爱的烈军属父老兄弟姐妹们:为加强抗美援朝的伟大胜利,顺利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我们全市工人兄弟谨以欢欣鼓舞的心情来恭贺你们新春快乐,身体健康!内江市总工会优抚工作委员会敬贺”,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给烈军属,时代色彩跃然纸上。
新闻推荐
措施落实到位准备扎实充分省公路运输管理局督查组到内江检查指导春运工作
(范世杰)1月9日,省交通运输厅公路运输管理局局长邱小发一行,对内江市高速公路客运中心站、内江市凌丰运输公司、内江雄风集团公司和市中区运管所春运启动工作进行检查、指导。督查组一行每...
内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内江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