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津
徐悲鸿(1895~1953),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江苏宜兴人。曾留学法国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先后任教于国立中央大学艺术系、北平大学艺术学院和北平艺专。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擅长人物、走兽、花鸟,主张现实主义,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元素,并强调作品的思想内涵,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甚大。
抗日战争时期,张采芹(蜀中“三张“之一,其余“二张”为张善孖、张大千)兼任四川美术协会常务理事兼总务。四川美术协会会长张群、副会长罗文模均在四川美术协会挂名,日常工作落在张采芹身上。这个职位有义务无薪俸,张采芹却尽职尽责,殷勤接纳全国各地撤退来川的画家,为之排难解困,经常组织画展售画济贫。一次,张采芹知道黄君璧、叶浅予、郎静山、吴作人、关山月等逃难去青城山上清宫张大千住处,就主动上山,商讨给这些画家举办画展、求以生计的大事。仅1942年到1943年这段时间,四川美术协会就举办各画家的展览达36次。其中张大千的画展就举办了6次之多。在日军飞机轰炸声中,中国美术界交流创作竟如此之繁荣,为中国美术史上的奇观,其中,张采芹功不可没。
1943年夏,徐悲鸿的画展结束后,清场时发现少了一幅《奔马图》,张采芹深感不安。这时,盗画者放出风来:“昨日牵走徐悲鸿一匹马,请拿五石米来取。”张采芹好不容易凑齐取画款时,对方又涨到十石米。张采芹又东拼西借,终于取回徐悲鸿的画。当时,张采芹的薪金每月才八斗米,十石米在当时是一笔巨款。事后,徐悲鸿为张采芹的人格魅力所感动,主动为张采芹画了一幅全身白描像,并题写:“癸未中秋(1943年中秋)采芹道长艁像悲鸿时将有成都之展。”书画界著名人士谢无量(孙中山的秘书、新中国成立后任中央文史馆副馆长)、刘咸荣(现代著名学者,当时蜀中“五老七贤”之一)、黄稚荃(诗书画三绝著称的蜀中才女)为此题词作诗,陈配德(郫县人,民国时期四川著名诗词作家、音乐家)作歌以记其事。
据画界称,徐悲鸿为他人全身造像不多,仅张大千、张采芹等数件。徐悲鸿在这幅白描人物造像中,熔古今中外技法为一炉,画中的张采芹神情自然,姿态生动,呈现了徐悲鸿的国画、西画传统技法的深厚功底。他用中国传统白描勾勒人物外形及衣纹,又巧妙运用西方绘画技法表现人物结构,显示了极高的技巧和广博的修养,这件作品也成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典范之作。
1962年,在内江市隆昌任教的张采芹得知政府修建了徐悲鸿纪念馆,便将这幅价值连城的白描造像捐献给国家。
新闻推荐
莫言获得诺奖后,不仅其文学作品一时“洛阳纸贵”,就连其书法作品也屡屡拍出高价,坊间流转的“莫言书法”也为数不少,淘宝上也有不少标明是“莫言书法真迹”,价格从1000余元到数十万元不等,其中最贵...
内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内江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