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刊
第17期 (总第53期)
内江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协办
内江人力资源社会保障
● 服务民生窗口
● 宣传政策阵地
● 交流工作平台
重点工作纪实
◇田德强孙科本报记者 邹英
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会保障乃民生之安。
去年6月,内江市启动了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对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进行深度改革,主要表现为打破城乡户籍限制,从就业服务、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基层公共服务体系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通过一年的实践与探索,走出一条已具雏形、具有内江特色的统筹之路。内江市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成效初显——
今年上半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35349人,同比增长35%;新增转移输出农村劳动力108万人,同比增长19%;创业就业培训23349人,同比增长272%;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6811人,同比增长163%;发放小额担保贷款4755万元,同比增长62%。
全市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参保125万人,同比增长19%;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参保84万人,同比增长8.8%。
全市建成信息网络建设覆盖站(点)382个,发放社会保障卡86万张。
科学编制工作方案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把这项工作定位为全市统筹城乡的战略突破口,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排头兵”,要求在统筹城乡发展中优先发展、率先突破、重点推进。
明确由市人社局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组织编制方案。从去年6月以来,历时半年,在学习借鉴成都先进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内江市的现状和问题,综合考虑内江市的统筹基础、城乡分布、人口结构、财政能力等实际情况,形成了《内江市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总体方案》及就业促进、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服务体系四个配套方案。经市政府常务会议、市委常委会议审议通过,于去年12月11日以内委发〔2012〕25号文件下发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级各部门。
与此同时,内江市制定出台了一系列配套制度。先后制发了就业培训、创业培训、创建创业型城市、就业困难认定、农村公共就业、农村居民就业失业登记、内江籍大学生就业跟踪服务等17个统筹城乡就业工作文件,制定了非城镇户籍人员参加职工养老保险办法,出台了市属国有关破企业退休人员医疗保险待遇、关破国有集体企业门诊统筹参保人员建立个人账户的办法,制定了基层就业社保公共服务平台和网络建设验收标准及办法的实施方案。
齐心协力攻克难关
为确保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顺利推进,内江市成立了由市委书记、市长任组长,市委副书记、分管副市长为副组长,统筹委、人社、发改、教育、财政、卫生、国土等部门为成员的“内江市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并在市人社局设立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各县(区)党委、政府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
先后组织全市人社系统干部职工、市级有关部门以及村组干部进行培训,使干部职工尽快全面、准确地掌握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的政策要求。各县(区)结合实际制定培训方案,适时开展了培训。同时,加大宣传力度,明确宣传主题、计划和步骤,多形式开展宣传活动,增强宣传效果。
此外,加强检查考核。为确保内委发〔2012〕25号文件得到贯彻落实,建立完善了联合督查机制,定期对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工作进展和目标完成情况进行督促检查。健全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目标考核制度,把贯彻落实情况纳入市委市政府综合目标绩效考评体系和市统筹委专项考核体系,分解下达各项工作指标,对就业创业、职业培训、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控制社会登记失业率、各类社会保障参保覆盖率等一些重点工作和关键指标,全面落实了目标管理责任制。
值得一提的是,工作中注重问题破解。一是明确了城镇医保和新农保制度、经办、管理整合问题,因国务院政府机构改革等原因,目前暂未具体实施,但是已经完成整合前的准备工作;二是开展了耕地保护基金试点前期探索摸底工作;三是今年市、县(区)财政投入的就业资金已基本到位;四是在内江经济开发区组建了社会事务局,成立了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为经济开发区失地农民提供一站式、零距离的就业社保服务。
稳步推进四大重点
自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启动以来,内江市着眼于“充分就业”、“全民社保”、“均等共享”三大目标,从就业促进、养老保险、医疗保险、服务体系4个方面,提出了20项改革创新内容。
就业促进
今年,受毕业生数量增加和宏观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内江市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为提高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内江职业技术学院不仅对学生毕业前找工作提供了完备的服务,而且对已毕业的学生提供“就业信息跟踪监测”,详细调查本校学生就业后的收入情况、工作变动和事业发展状况。学校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方面,为学校今后引导学生就业提供信息支持;另一方面,为毕业生提供有效的劳动保护和法律援助。
针对结构性就业不对称、高校毕业生就业不稳定、城镇新增就业不持续、就业扶持政策不统一等问题,内江市通过建立城乡均等的就业失业登记、就业援助、就业创业培训、就业创业指导制度,实现城乡劳动者“就业政策统一、就业服务共享、就业机会公平”。
改革就业失业登记制度,将农村居民尤其是失地农民纳入覆盖范围,形成城乡一体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
创建城乡居民创业机制,以创建“四川省创业型城市”为目标,建立全民创业机制,每年创业培训4000人以上,小额担保贷款1亿元以上。
构建重点群体就业机制,建立农民工综合信息查询系统,引导农民工从事家庭服务业工作,组织失地农民进园区参加农业生产。
提升高校学生就业服务水平,建立内江籍在校大学生跟踪服务制度。
创新城乡就业扶持政策,全市公益性岗位增加到7000个以上,建立内江“962110”就业介绍制度,建立对初、高中未升学毕业生的新成长劳动力职业见习制度。
养老保险
8月26日上午,东兴区杨家镇王家庵村村民周立新到区社保局参加了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她选择的是60%的档次,缴纳保险费5173.2元。
“这是终身大事,以前没有买保险,现在想通了,到时候每个月有几百元零花钱,日子会好过些。”周立新说,以前,由于户籍的限制,她只能参加新型农村养老保险,预期养老金标准远远低于现在参加的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标准。
这种改变源于内江市今年实施的统筹城乡养老保险方案。实施这项方案,真正打破了户籍壁垒,建立了覆盖城乡的社会养老保险体系。从今年3月开始,内江市农村居民摆脱户籍限制,能够根据自己的意愿,参加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据了解,截至6月底,全市已有2936名农民参加了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
针对养老保险险种较多、群众参保意识不强、待遇差别明显、险种转换不畅等问题,内江市通过建立“一个体系、两个险种、多个档次”的养老保险体系,引导各类群众参加养老保险,鼓励城乡居民参加职工养老保险,逐步实现“老有所养”。
放宽参保条件限制,年满16周岁以上法定退休年龄以内的城乡居民,不受城乡户籍限制,均可参加职工养老保险。
增设参保缴费档次,在现有100~1000元10个缴费档次的基础上,增设1500~3000元不等的四个档次,政府分别增加补贴。
建立长缴多得机制,对缴费超过15年的,每增加1年每月增发2元基础养老金。
创建险种转换制度,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可以转为职工养老保险,转换后按照职工养老保险政策缴费及领待。
设立耕地保护基金,在新城、新区、新镇、新村设立主要用于对承担耕地保护责任的农民,参加养老保险缴费补贴的耕地保护基金。
医疗保险
针对医疗保险险种复杂、政策“碎片”、城乡分割、转换不畅等问题,通过建立“一个制度、多档选择、同步补充”的城乡医疗保险体系,引导各类群体参加医疗保险,逐步实现“病有所医”。
统一制度政策,按照“一制多档”的思路,整合职工医保、居民医保和新农合,建立统一的城乡医保制度下的三个档次,并建立与城乡医保相适应的补充医保办法。
统一经办管理,建立统一的城乡医保管理经办队伍,由人社部门负责行政管理,医保部门负责业务经办。
统一定点管理,实施全市统一的药品、诊疗和定点机构管理,建立异地就医结算管理办法。
统一基金管理,医保基金实行市级统筹调剂和市级统收统支。
统一信息系统,将城乡医保全部纳入“金保系统”统一进行管理。
服务体系
家庭贫困的梁鸿杰今年7月刚从高校毕业,就到内江市一家台资企业上班。他能够快速就业,与市中区城南街道新建村社区劳保站的工作密切相关。在今年2月,劳保站根据梁鸿杰的就业意向,积极联系在内江的台资企业,助他成功签约。
针对机构覆盖不宽、人员配备不足、服务职能不多、经费投入不够等问题,内江市通过建立完善与统筹城乡就业和社会保障相适应的管理制度和服务体系,实现“服务项目向下延伸、服务规范全市统一、服务标准城乡一致”,全面提升经办服务能力。
拓展服务平台,乡镇(街道)全部建立就业社保中心,村(社区)全部建立就业社保站。
建立服务队伍,乡镇(街道)按照“10000人以内服务对象配置2名,10000人以上每增加10000人增配1名”的要求配备人员;村(社区)至少配备1名专(兼)职人员。
构建信息网络,建立覆盖市、县、乡、村的四级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网络系统,扩充“12333”咨询服务热线功能。
加强“卡务”服务,创新社会保障卡管理和服务制度,实现就业和社会保障公共服务“一卡通”。
统一服务标准,建立就业和社会保障业务经办制度,建立最低工资标准适时调整机制,健全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和劳动争议仲裁院“实体化”工作体系。
新闻推荐
汇聚发展振兴正能量 奋力推进中区新跨越市中区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巡展活动拉开序幕
(记者李乐)“惠民生、聚民心、话发展、促振兴”,这是一部由市中区人民描绘的真实历史画卷,用图片、文字、表演等形式,展现了“十二五”以来,市中区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业发展成效。9月16日,...
内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内江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