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友
内江的杨氏家族先祖自明洪武二年(1369)从湖北麻城县孝感乡入蜀,最初在内江县伏龙乡安家,一脉三支。繁衍至七八代时,杨氏族人将家宅、宗祠迁至城内,落脚在今蛋市巷和城南一带。
杨氏族人在文学、绘画、修志方面的贡献尤为突出,有“前三杨”、“后三杨”之称,杨氏家族也成为明清川中望族。
杨名,明嘉靖八年(1529)己丑科进士,殿试一甲第三名(又称探花),后供职翰林院编修,著有《大昌县志》、《方洲文集》等。杨名归乡后,沉埋于绘事,以绘墨竹见长,为内江杨氏绘竹之祖。子杨世传,万历举人,任河南知府。孙杨所修,嗜古抚琴,能诗能书画,著有《鸿雪斋集》,以绘墨竹名世,为明代墨竹画的代表人物之一。今山西博物馆、台湾故宫博物院藏有杨所修绘《墨石图》及尺牍作品。其《墨石图》为已知内江本土画家现存最早的绘画作品。尺牍已编入《台北故宫历代书法全集》。杨所修绘竹从苏东坡、文同的绘竹技法中走出,自成一家,其画风对杨氏后人影响较大,为内江杨氏绘竹的中坚。杨所修之弟杨慎修、杨敬修亦有文名。
杨所修之子杨栻,字孟宣,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丑科进士。杨栻承继家传绘事,并有所发展;其弟杨桐、杨楠也以书画名世。这就是“前三杨”。
杨化元则是“后三杨”中的领军人物,系杨桐之子,诗文书画于一身。杨化贞、杨化元及堂弟杨化亨、杨化利也以雕刻绘画著名。其名收录于《益州书画录续编》。
注重族谱、地方志书的修编,是杨氏家族对内江地方文史的又一贡献。杨氏族谱曾两度修编,并择优将族人所写的诗文、墓志、寿言入谱存世。如杨丽崖、杨所修、杨栻、杨桐、杨楠、杨化元等10人的诗作就有60多首入谱。杨名的《劝农记》、杨注的《邑志跋》、杨恒中的《水口祠赋》等也同时录入,杨名撰《劝农记》还被1925年《增续内江县志》收录到艺文志中。这些资料不仅记录了明清时期内江的经济、教育、民俗等,有的还补充了正史遗珠,如杨栻的《旅揆白亮公记》中记载,张揆白与史可法同时被举荐。张揆白,即张亮,与杨所修为儿女亲家。张揆白曾劝阻左良玉附清,后在战场上以身殉国。
杨栻任山西汾阳知县时,得知老家内江在修县志,派专人从南京家宅将其父杨所修于明崇祯五年(1632)二月编纂的六卷《内江县志》藏本带回内江,以作修志依据,并为新修县志撰写的《伯揆亮公年谱》、《藏志序》、《重修儒学碑亭》等文章。杨栻带回的崇祯版《内江县志》系孤本。明末战乱,志书烟灭无存,所幸当时主政的知县雷应乾将新修成的《内江县志》分送给参与修纂人员,杨所修将所得《内江县志》交给当时在金陵(今南京)的儿子杨栻,并告诫:“此吾邑文献所系,汝其守之勿失。”该志书为之后的清至民国多次修志提供了原始的图文资料。
新闻推荐
◇本报实习生段春秀文/图炎炎夏日,作为防晒措施之一,不少市民出门都要撑把伞遮阳。近日,笔者走访发现,一些电动车、摩托车车主也在车上加撑起了花花绿绿的“遮阳伞”。交警部门提醒广大骑车...
内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内江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