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贺欣 文/图
头顶烈日施工
5月22日下午,新密地大桥桥南施工工地。
浇筑完第四车混凝土,桥拱6号帽梁施工总算告一段落。熊建友从裤兜里掏出手机,擦拭了一下被汗水浸湿的显示屏,看看时间已是14:13,午饭时间又过了。
熊建友眯起眼望了望天空,火球一般的太阳散发出刺目光芒,照得到处白晃晃一片,桥上施工点虽处在离江面三四十米的高空,却感觉不到一丝风。“才凉快了两天又开始热了。”他嘟哝道。
熊建友是新密地大桥桥南施工工地现场负责人,管理着40多个民工,大家都叫他“熊木匠”。作为工头,桥梁建设中的木工支架、打混凝土、清理场地等活路都是他所擅长的。
“大家先回去吃饭,吃完了休息一会再来,太阳这么大,晒死人了。”熊建友大声招呼工友。10多名在桥拱上施工的工人收拾起工具,沿着脚手架上搭起的木板陆续走回到岸基,准备到不远处的工地食堂吃饭。
回到岸上,熊建友并没有离开,他还要安排即将上班的另一组工人下午的活路。
从早上六点半出工到现在,熊建友已在工地上连续干了近9个小时。早上一到工地,熊建友先把当天的施工任务安排了下去,接着又与工程监理员一道,对拱上柱子的垂直度进行了检查,然后配合技术人员把第二段拱箱底板的高程调试好。10:50,当天的第一车混凝土到达工地,熊建友又与工友们一道,灌浆、打风枪,对拱上6号帽梁进行浇筑。
“今天我们一共浇筑了4车22方混凝土,2根6米多高的柱子必须一次浇筑完成,否则可能会影响混凝土的粘和性,所以这个活路直到(下午)两点过才干完。”熊建友说。
抢工期保证工程进度
按照正常作息时间,工地是早上6:30出工,中午12点吃饭休息;下午2点再出工,晚上7:30收工。入夏以来,高温天气不时出现,熊建友对作息时间进行了一些调整。
“前几天下雨凉快了一阵,干起活来轻松不少。今天又是大太阳,天气太热,我就特意安排中午回去休息的人下午晚来半小时。”
14:30,另一组民工陆续来到工地,每人手里拎一个特大号茶杯。夏天顶着烈日作业,施工点的温度有时会达到40摄氏度以上,必须要大量补充水分,除此外,工地上还随时准备着防暑降温药。
“干我们这个工作,本来就是高空作业,天气一热,就更增加了施工难度,我必须随时掌握工友们的身体状况,凡是感觉不适者都不能出工,以保证安全。”熊建友说。
今年40岁的熊建友是内江人,从事桥梁建设已有6年,在米易、炳草岗都架过桥,施工经验丰富。他是2009年11月参与新密地大桥建设的,当时和一批民工在桥南工地负责第一段拱箱的修筑。
去年第一段拱箱合龙时,来了很多人,市领导还剪了彩,着实让熊建友兴奋了一阵,因为这项工程倾注了他们太多的汗水。
今年7月份新密地大桥就要实现单幅通车,为了赶工期,熊建友加班到深夜是常有的事。
“雨季马上就要来了,第二段拱箱必须在江水上涨前浇筑到第五跨,工期紧;太阳再大,天气再热,也要抓紧干,不然的话就会耽误第二段拱箱合龙。”
去年熊建友的老婆孩子跟随他在攀枝花呆了一年,今年考虑到大桥工期更紧,施工任务更重,就没再让她们从老家出来。
“整个大桥计划明年5月全部完工,明年春节都不晓得回不回得了老家,不过对如期完工我们还是有信心的。”熊建友说。
新闻推荐
《广州日报》落了榜也有出头日事件:6月23日上午9时21分,得知自己高考成绩20分钟后,就读于四川内江市第三中学的“强强”背着书包抱着一箱纸鹤,从该校一栋教学楼的4楼跳下,后经抢救无效死亡。6月22...
内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内江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