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街 蔡瑶 摄
内江高新科创城
◇本报记者 刘小玲 文/图
“2栋厂房、1栋科研楼都将在春节前封顶。”1月14日,站在四川雄富蕊能科技智能显示面板精深加工项目建设现场,项目负责人陈生告诉记者,项目落户内江高新区,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国家战略下,内江的区位优势愈加凸显,发展态势愈加强劲。
一年多来,内江高新区找准“高”“新”融入定位,抢抓机遇,着力打好产业集聚、创新驱动、开放合作、人才培育、服务机制“五张牌”,全面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打好产业集聚牌
补齐发展短板
记者走进内江高新区白马园区,无论是在建项目还是投产项目,都是一派火热忙碌的景象。
事实上,内江高新区以白马园区为主阵地,大力发展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企业,以明泰电子等龙头企业为切入点,已引进10余家电子信息上下游配套企业,形成电子元器件制造、功率半导体制造、集成电路封装测试等为主导的电子信息闭环式产业链,致力建设成渝经济区电子信息产业配套基地。
此外,在白马园区新材料产业园,已汇聚了杭萧钢构、远大住工、凯盛机器人等10余家高端智能制造企业,正推动装配式建筑等智能制造产业集群链式发展,助力建设成渝现代制造业配套基地。
打好创新驱动牌
激活发展动力
内江高新区,姓“高”、名“新”,创新驱动始终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
在现有4个国家级、省级孵化器的基础上,内江高新区与重庆瀚华金控携手打造高新科创城,打造集科研基地、总部大楼、人才公寓于一体的产城融合示范园,优化“众创空间+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园区量产”创新链条。
1月14日,记者在内江高新科创城项目建设现场看到,园区市政道路中的滨河路已达到通车条件,圣晏路已完成雨污管道施工,平安巷已完成路基换填等工程。据项目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项目工程建设和产业招商“两大主线”正在有序推进中,已顺利对接节能环保、科研机构、金融服务、科学教育、医疗康养等相关产业的优强企业30余家。
打好开放合作牌
搭建发展平台
2020年底,成渝高铁喜迎提速提质。内江高新区由此正式融入成渝“半小时”高铁圈,区位优势进一步凸显,也将开放的门开得越来越大。
看行动——与成都和重庆距离更近,内江高新区和成都高新区等地的互动日渐频繁,借力成都“东进”、重庆“西扩”,来自川渝地区的先进理念、经验和技术注入内江高新区,夯实发展支撑。
看成效——内江高新区还联合成都高新区,在共享创新发展理念、打造一流创新载体等7大类15个方面进行合作,全力打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科技创新走廊桥头堡,积极承接项目、资金、技术、人才等转移。
打好人才培育牌
夯实发展基础
“高”与“新”,更离不开人才和深厚科研力量支撑。
“高新”连线,心有灵犀。牵手成都高新区,共同探索建立人才互派挂职机制,促进双方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并从成都高新区龙头企业柔性引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职业经理人11名,为企业发展提供专业指导。
先干先试先闯。牵手重庆,内江高新区加快推进甜城·成渝双城经济圈人力资源市场(产业园区)项目,促进内江和成渝两地在人力资源方面互通互联。参加首届“泸内荣永”国家高新区产业联盟创新人才沙龙活动,打造渝西川东特色产业联盟。
打好服务机制牌
优化发展环境
改革提速、服务更优,内江高新区通过创新服务方式,完善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效能,进一步优化融入环境。
改革提速——以建设自贸区协同改革先行区为契机,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和“一支队伍管执法”,着力为企业发展提供“一站式”“全周期”服务,实现项目网上审批备案平均1.5日办结。
服务更优——严格执行项目“1+3”推进机制,大力实施“311”干部帮扶,充分发挥“店小二”精神,及时梳理企业需求,实现企业精准对接和问题高效解决。
从产业到创新,从开放到合作,从人才到服务,内江高新区通过打好“五张牌”,融入成渝,为加快建设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中的新内江贡献高新力量。
从招商到选商
从量优到质优
◇本报记者 段春秀
2020年下半年,一家来自深圳的电子产品公司“相中”内江高新区,带着“投产即3亿产值”的“嫁妆”而来。内江高新区却拒绝了她,因为该公司缺乏核心技术,大多数是“高仿”产品,后期发展动能可能面临不足。
另一家上海企业带着新材料技术来“求亲”,产值也是轻松过亿。她虽然是“理想型”,可内江高新区也拒绝了,因为这家企业环评风险过高,不是“良缘”。
两则企业“相亲被拒”的故事,反映的正是内江高新区追求高质量发展的过程。
“内江高新区姓高名新,企业是内江高新区的核心。我们是以发展高新技术为主要目的的园区,强调的是高新技术孵化,就像谈恋爱、养孩子,周期长,但想象空间大,后劲足,爆发力强。”2020年12月16日,在省审计厅举办的培训班上,内江高新区党工委书记郑华分享了内江高新区的“择偶观”。
招商不盲目
选商必精准
从内江高新区的“择偶观”,我们可以窥见内江高新区高质量发展之路。
内江高新区“诞生”于2014年,2017年成为国家高新区。“家产”有白马园区、高桥园区和隆昌园区“一区三园”,“规模”120平方公里。2019年,“一区三园”实现销售总收入402.83 亿元,工业总产值280亿元,共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40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高于全市3个百分点。
内江高新区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众多企业项目前来“谈婚论嫁”。
落户于内江高新区白马园区的四川乐鸿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家。
走进乐鸿科技公司,一张张软体标签从生产线下线。从表面看,这些标签与其他标签并无二致,实际上,标签背后大有“文章”。
“里面的软体芯片科技含量高,具有同行业内的核心竞争力,通过标签就可以溯源追踪,具有唯一非接触识别远距离读写、后台远程控制等功能。”公司负责人说,他们现有标签生产线年产能为8000万方,已跟巨腾、苹果、顺丰速运、达丰、纬创电脑、英业达等知名企业开展合作。
2020年,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并没有挡住项目“嫁”给内江高新区脚步。蓝城·花萼里文旅康居项目就是其中之一——
2020年6月,四川服务业发展大会上,内江高新区正式签下蓝城·花萼里文旅康居项目。
从浙江杭州到四川内江,跨越1800多公里,蓝城·花萼里文旅康居项目携45亿“嫁妆”而来,共筑“文旅+”未来。
蓝城·花萼里项目是集文化旅游、康养居住、生态农业等为一体的复合型文旅康养小镇,目前,该项目已经落地开工。建成后,它将有力助推内江高新区服务业发展壮大,加快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内江高新区如何姓高名新?且看又一个与内江高新区“谈婚论嫁”的项目——
2020年9月,“平行世界”科普教育基地项目落户内江高新区。建成后,它将成为“科技迪士尼”,填补西南民营爱国主义科普基地空白。目前,该项目已启动建设,预计2022年9月建成。
“平行世界”科普教育基地项目就是落户内江高新科创城的项目之一。
内江高新科创城是内江高新区与重庆瀚华金控公司共同打造的项目,创新采用“亩产论英雄”的合作新模式,推动科创城项目量优、质更优。
“在招引项目方面,我们十分注意项目质量关。”郑华说,引入内江高新区的项目除了看项目投资额,还要看项目技术含量、发展前景等,绝不是“装到篮子就是菜”。
以招商引资加速产业升级换代
补齐发展短板
“招商不盲目、选商必精准”是内江高新区招商引资的态度,也是追求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印记。
今天的投资结构就是明天的经济结构,今天的投资力度就是明天的发展速度。
站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主战场,内江高新区全力引进一批优质大项目、好项目,以招商引资加速产业升级换代、补齐发展短板,努力把“姓高名新”浓墨重彩地书写在内江高新区、书写在奋斗前行的每一步。
新闻推荐
日前,江津工业园区在重庆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与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联合发布的首批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产业合作示范园区...
隆昌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隆昌市,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