瞿洋/制图
打破“小而散”格局 携手抱团走出去
农报眼
□本报记者 周金泉
今春,在隆昌市渔箭镇,遐迩闻名的渔箭豆腐正谋求一场产业革命。当地力图通过成立协会、借力龙头企业来打破以往千家万户小作坊 “小而散”的生产格局,推动渔箭豆腐产业的提档升级。
渔箭豆腐转型之路
1
建起了一个年产值800万元的豆制品加工厂。同时,成立渔箭豆腐协会
2
将规范统一的行业标准,确保产品质量,争创SC认证,同时,再开发多样性的产品,统一由协会销售出去
3
还将打造一条豆腐文化长廊,使渔箭豆腐的提档升级融入该镇已有的豆腐文化、牌坊文化、老街文化,协同推进乡村旅游、康养休闲、美食品尝、种植产业等联袂发展壮大
现状 渔箭豆腐不愁销
3月12日,隆昌市渔箭镇石庙子村村支书刘时友谈起村里的冬大豆产业就掩饰不住欣喜。“过去全村零零星星种,不过100多亩,从2016年开始,我们动员农户扩大了种植面积,新增了两三百亩。村民把冬大豆卖给镇上生产豆腐的小作坊,收购价达到2.5元/斤,根本不愁销!”刘时友说。
以红豆腐为主打产品的渔箭豆腐系列产品,已有上百年历史。镇上迄今有30多家豆腐生产小作坊,他们不仅收购本镇农户的冬大豆,还要从附近乡镇采购。业主钟平雀已制作了一二十年的红豆腐,他还是全镇唯一一家会做豆腐宴的业主。他说:“我和老伴在每年冬至前后制作红豆腐,年产量3000坛(每坛4斤),从产到销40天时间左右,一般在春节前就卖完了。我都是通过亲朋好友,一传十、十传百地销售。原来主销隆昌、内江和重庆荣昌等地,近年又通过快递把产品卖到了新疆、江苏等地。生产红豆腐是我的副业,平时家里还开了一个餐馆。”
“我一季要采购3000斤冬大豆,制作两三千坛红豆腐,但一直以来都是口口相传、自找销路,产品卖得不远。”小作坊业主曾志全说,“我现在注册了商标,成立了销售公司,还到泸州、自贡、内江去搞过展销。”
问题 作坊生产局限多
在渔箭镇,像曾志全这样有品牌意识的小作坊业主不多。
“虽然渔箭豆腐有上百年生产历史,但都是家庭作坊生产,销售全凭亲朋好友推荐,销售半径大多在场镇周边二三十公里。”镇党委副书记刘双说。
“家庭小作坊的生产,小而散,每家每户各自为政。”镇干部郑斌说,“这使渔箭豆腐欠缺统一的生产技术标准,豆腐的规格和风味不尽统一,销售都是‘点对点’销售,品牌影响力难以扩大。”
曾志全认为,小作坊都没有生产许可证,产品进不了超市,难以走远!
(下转02版)
新闻推荐
内江市政府系统办公室工作会议召开建设创新型团队助力市委市政府工作高效运转
(全媒体记者刘如意)4月9日,市政府系统办公室工作会议召开,传达四川省政府系统秘书长和办公(厅)室主任会议精神,总结成绩,交流经验...
隆昌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隆昌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