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戏冠天下”,早在我国唐代就有此种说法。川剧,是四川文化的一大特色,并以高腔为代表。在川剧四大流派(资阳河、川西坝、下川东、川北河)中,资阳河流派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资阳河还是川剧高腔的发祥地。
内江是资阳河流派的代表地区。据介绍,川剧老艺人景仰的五代掌教宗师“一乐二聪三满满、通天教主鲁明山”都出在内江;川剧最早的行头彩箱“金玉箱”创制在内江;能兼唱川剧五大声腔的戏班“雁江大名班”和“汉安富春班”最早在内江出现;川剧艺术家的摇篮、著名的川剧科班“名盛科班”(俗称“三字科班”)、“臣字科班”在内江创建;川剧高腔名剧“一梁”、“四柱”和高腔工本戏“五袍”、“江湖十八本”很早便在内江流行;自乾隆年间组建庞大的“汉安聚庆乐部”以来,内江班社林立,搬演活动频繁,尤以《搬目连》、《搬东窗》中的“打叉”、“滚叉”、“变脸”、“踩跷”等惊人的特技表演为广大观众津津乐道。
乾隆年间,乐崇正整理改编了高腔剧本“一梁四柱”,为资阳河川剧高腔奠定了基础,被后人尊为有“乐师太”,成为高腔的开山祖师爷。
资阳河以资阳城隍庙会戏最为著名,每年四十八本,名伶荟萃,各大戏班争相来此竞技。同治年间,内江新汉安聚庆乐部掌坛师罗星洲率部赴资阳城隍会,用高腔与岳春等人在大名班发展的雅乐较量,轰动一时。由于罗星州所演剧本多为缺乏文彩的民间故事,所唱高腔杂有大量的用端公道士腔、梵呗坛唱和民歌腔自创的唱腔,难登大雅之堂,被讥为左道旁门的“通天教主”。首战失利后,罗星洲因而致力于古典戏曲剧本研究,将文词晦涩的古戏曲剧本通俗化,昆高杂陈,雅俗共赏。于是,他再次赴资阳城隍庙会与大名班唱对台,夺了锦标,后人戏之为“通天教主大战岳师爷”。
在2010中国·内江大千龙舟经贸文化节晚会中,擅长须生的刘佩全表演了一出富于内江特色,充溢着诗情画意的好戏《张大千》,获得嘉宾们好评。近些年来,内江市川剧团一直坚持举办川剧折子戏演出和川剧坐唱,并常年活跃在国内外演出市场,使资阳河川剧艺术流派得以薪火相传。
资中木偶制作工艺
2010年,资中木偶剧团带上经典节目《木偶变脸吐火》、《茉莉花》、《洗衣歌》等节目赴上海参加世博盛会,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不仅观看到精彩的木偶表演,还了解到木偶的制作工艺,体验木偶表演的技巧。
资中木偶源于清代末年(光绪年间),活动在西乡一带有“金泰班”、“万祥班”、“春林班”、“玉祥班”、“万银班”,东乡一带有“龙泉班”。除了“龙泉班”是小木偶外,其它戏班均为大木偶。这些戏班各自都具有木偶造型雕刻、制作工艺的实力,当时被称为“雕刻木脑壳匠人”。雕塑制作的木偶全部采用较好的木质材料,称为“精木偶”,也叫手掌木偶。同时,各戏班还要雕塑一批表现传统民间信仰的木偶,如正月演“清醮戏”,二月演“观音戏”等。
后经艺人逐步改进,木偶注重与川剧脸谱相结合,演出剧目主要以地方戏曲川剧为主。因此,资中木偶头像均按行当:生、旦、净、末、丑的脸谱进行雕塑。选材上特别讲究,其头、手、脚采用专用木——麻柳树,将砍伐的树木根据木偶所需尺寸大小下料,再用木材进行自然走水、烘干存放一年以上,然后根据角色个性特征进行精雕细刻。当时木偶身架的制作采用四川楠竹和斑竹而做,用蔑刀将竹子制作成竹片和竹丝绑扎似人一样的骨架,然后用黄麻编造连接身躯,再用布料包裹作为服饰,其手节用带有韧性的竹条而成,是当时四川独有的制作工艺。
那时,大木偶的身高一般在1.2米至1.5米左右,由于雕塑制作木偶头子需使用较好的麻柳树,制作安装的木偶重量一般为五到八斤,操纵起来十分吃力,演员必须具有相当体力。因此,后来改为制作中型杖头木偶,又将木质材料改为纸壳材料。
资中木偶艺术有其丰厚的内涵,被誉为川南“木偶之乡”,加上头像制作的工艺流程,最后达到形体上优美逼真,操纵上轻便灵活,表现上神形兼备,特技上变幻多端,成为特色突出、风格独具的资中木偶。
近年来,资中木偶表演每年达200余场。木偶节目《金鸡冠的小公鸡》、《迷路》的表演,让青少年朋友拍手称道,乐不可支;绝活《变脸吐火》和《木偶书法》充分展示特技技巧,让广大观众叹为观止,许多木偶粉丝还纷纷慕名前往学艺。
隆昌舞龙艺术
“喜庆的锣鼓,震天的鞭炮,狂欢的人们,在22支舞龙队的引领下,隆昌主城区变成了欢乐的海洋。街道旁、商铺前、阳台上,人人翘首以盼,个个兴高采烈,争相目睹众龙风采。伴随着鞭炮声响,一条条彩龙腾空飞舞,一会儿慢慢游动,一会儿上下左右翻腾,灯游龙卷,让人目不暇接。龙灯所到之处,老人、小孩,穿龙肚,摸龙头,触龙须,人人祈求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四季丰收、吉祥如意。龙腾狮跃、红红火火,人们沉浸一片在万人同乐的海洋里。”这是隆昌市举办第二届“正月初八舞龙文化艺术节”时的精彩场面,吸引了近30多万观众前往观看。
在隆昌人的心目中,龙成了一种精神力量;隆昌人把龙灯当作一种神奇之物,认为它能飞腾跳跃,上天入地,带来吉祥安康。
隆昌于明朝隆庆元年正月初八建县,正月初八就成为了逢场日,当天县城举行了盛大的舞龙仪式,正月初八的舞龙习俗由此流传下来,迄今已有443年历史。这一天,是隆昌舞龙文化艺术的传统节日,隆昌人耍龙灯来祈祷一年的幸福和吉祥。县城里人山人海,而邻近的泸县、荣昌、富顺等地的百姓,也不辞辛劳,风尘仆仆地赶去看热闹,共享这餐民间文化盛宴。
明朝时期,隆昌正月初八舞的龙主要是草把把龙,简称“草龙”。这种龙制作简单,成本低,耍起来也轻巧便利,动作流畅,走街串巷方便,舞耍时占地不宽,更宜于多条龙在一起同时耍,造成一种非同凡响的气势,使得参与的人特别多,普及性极强,娱乐性明显。
清朝时期,舞龙程序更加完善,其独特的舞龙风格完全形成,规模浩大。龙灯品种有所增加,除了草龙以外,由宫廷出身的壸龙,意为宫廷中的小路,因唐玄宗是第一个把龙灯引进宫中的皇帝,所以称在宫中小路上耍的龙灯为“壼龙”。壼龙的形体比草龙的形体大,制作的工艺更为精美,壼龙走进民间,使得隆昌正月初八的舞龙内容更加丰富,气势更加恢弘,场面更加壮观。
隆昌双凤镇从唐朝以来就有舞龙的习俗,据介绍,双凤龙以“蛟龙出海、鱼跃龙门、龙吐莲花”等15套娴熟、完整而优美的舞龙动作著称。因源远流长的舞龙习俗得到发扬光大,文化部于2008年授予双凤镇“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称号。
隆昌土陶和夏布
隆昌土陶制作已有600多年历史,经20多道工序制成。土陶成品古朴典雅、不含重金属物质、透气性好且不浸不漏,受到很多知名酒厂的青睐,成为众多知名酒厂指定的储酒缸。
而隆昌夏布用苎麻作原材料,其生产历史悠久,工艺精湛,经过十二道工序制作而成,具有质感好、富有弹性、莹洁润泽、古朴典雅、坚韧耐用等特点。它承载了隆昌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记录了隆昌的社会发展,是传统手工技艺的“活化石”。如今,隆昌夏布早已走出国门,获得了世界盛誉。◎川江都市报记者 汤骏 整理
新闻推荐
(周月玲叶圆)“以前办个事经常要跑很多趟,前段时间镇上发了这个《一次性告知书》的小册子,上面详细写着办理各种证件需要的手续和流程。你看,我今天带上这个册子来办事,几分钟就办好了,真的很方...
隆昌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隆昌市,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