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许秀莲 文/图
勾、勒、点、染、擦……起承转合,用电烙笔在纸上细细描绘,一幅灵动的牡丹图便渐渐跃然纸上。9月8日,市中区伏龙镇牛角田村烙画工作室内,留守妇女李燕与同伴认真绘制着各自的烙画作品。她告诉记者,去年10月她开始学习烙画技艺,如今已能独立完成作品,每月收入两到三千元不等。
基于烙画市场化开发步伐的加快,烙画逐渐被大众熟悉并广泛流行,市中区抓住契机,结合脱贫攻坚、书画之乡建设、返乡创业、农文旅融合发展,深入挖掘“汉安烙画”艺术内涵,打造市中区书画之乡又一张精美“文化名片”。
■多次参展,“汉安烙画”终得天下知■
2013年,伏龙镇需要推荐优秀的书画作品、手工艺品等参加比赛,伏龙镇文化站工作人员便想到了伏龙镇中心校副校长高平仲的烙画作品,经过层层筛选,高平仲的烙画作品因形式新颖、技艺精湛而广受好评,并获得了市中区党委政府的认可和支持。
2015年,牛角田新村建设起以烙画为特色的文化院坝,使用了高平仲绘制的40余幅双面烙画作品,让前往观赏的广大村民和游客赞不绝口。伏龙镇文化站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古时“火针刺绣”就是宫廷御品,还被誉为“艺术的活化石”,如今烙画又常被当作国务活动的馈赠礼品,现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河南厅悬挂的就是大型烙画《黄河在前进》,钓鱼台国宾馆餐具也一直延用9寸烙画冬青木筷。市中区既有书画文化的浓厚底蕴,又有较好的烙画产业发展基础,更有乡村旅游发展的良好势头,“汉安烙画”作为工艺品先行的策略,正迎来历史良机。
在市中区党委政府的支持和推介下,2016年6月,烙画作品《内江钟鼓楼》在“美丽乡村博鳌国际峰会2016年年会”作为内江唯一展品展出;同年11月,烙画作品《汉安印象》在“第十六届中国西部博览会农博会”展出,同年12月,又再次在“第六届四川农博会”展出,同时参加了四川电视台“绝活状元”节目录制;今年3月,以《一带一路》为主题的烙画作品在“第十三届深圳文博会”展出,受到了国内外客商好评,参展作品被抢购一空,累计销售收入达60余万元。经过多次参展,“汉安烙画”打响了烙画产业发展的第一枪,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
由于烙画作品具有久藏性、环保性和实用性等显著优点,又可广泛用于社会生活装饰的各方面,烙画元素越来越多的被运用到规划设计和建筑装饰行业。同时,伴随烙画市场化开发的步伐加快,烙画产品渐渐被大众熟悉并广泛流行,进一步激发了烙画产业发展的空间和潜力。
■农旅文创,让留守妇女家门口创收■
今年34岁的李燕是牛角田村2组人,以前曾在外务工,后因家里上有老下有小,都需要人照顾,李燕便回到家乡照顾家庭,但仅靠务农,收益较少,并不足以承担家庭的开支。选择照顾家庭还是外出务工,成了困扰李燕的一大难题。
2016年9月,牛角田村两委组织村民免费学习烙画技艺,李燕立即报了名,“我觉得是一个好机会,有一门手艺,走遍天下都不怕”。一起报名的40余人,几乎都是和李燕一样的留守妇女,她们吃苦耐劳,能用心,肯学习。
同时,牛角田村与内江师范学院张大千美术学院建立合作关系,特聘内江市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张大千美术学院毕业生陈昊为顾问,教授村民素描、国画等绘画技艺,特聘汉安纸烙烤画非遗传承人刘敏、内江市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高平仲为顾问,教授村民烙画技法。
牛角田新村公共服务活动中心一楼的会议室,就是村民学习烙画的地点,在连续40余天的勤学苦练中,不断有人因绘画、烙画技法复杂而萌生退意,待全部课程完结时,所余者仅七八人,李燕便是其中之一。“越学习越喜欢,现在我是真的喜欢上了烙画,小幅作品就自己在家里做,需要帮忙的大幅作品就拿到工作室来,大家帮着一起烙。”
李燕和同伴们的烙画技艺日益纯熟,慢慢的已能单独完成一幅烙画作品。今年2月4日,结合“汉安烙画”品牌,市中区汉韵烙画农民专业合作社应运而生,主要负责烙画工艺品制造、销售,为专合社成员提供烙画技术服务等。
在牛角田村烙画展销厅内,记者看到,一幅笔触细腻、工艺复杂,且装裱好的烙画作品售价为600元。“目前,我们仅通过网络、参展等方式进行烙画工艺品销售,也接到了不少订单,销量较好。”伏龙镇文化站工作人员说,截至目前,最贵的一幅烙画作品售价达到了5000元。
对于李燕而言,绘制烙画作品带来的不只是精神上的富足,还满足了她既能照顾家里又能在家门口增收的愿望。“我很看好烙画的发展前景,我要一直烙下去。”
不仅如此,2017年初,通过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牛角田村的烙画特色产品吸引了内江科优农牧有限公司拟投资3500万元打造以烙画文化、竹文化为主题的文化旅游小镇,为牛角田村实现贫困村退出、新农村文化建设、乡村旅游经济发展添了一道强劲助力。对此,牛角田村“第一书记”周林满含期待:“现在汉安烙画发展还在起步阶段,将来发展成熟后,能够给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
■艺无止境,彩色烙画成为新亮点■
在牛角田村烙画展销厅中,一幅名叫《凝》的烙画作品吸引了记者的注意,与其他传统烙画作品不同的是,这幅作品增添了少许色彩,使得整个画面愈发明丽鲜妍、生动逼真。这就是内江市民间艺术家协会会员陈昊在传统烙画的基础上,探索出的创新之作。
传统的烙画,是通过烙铁在作画材料上熨出炭化烙痕,以勾、勒、点、染、擦、白描等手法,烫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呈现出较强的艺术美感和视觉立体感,既能保持中国传统绘画的民族风格,又可达到西洋画严谨的写实效果。传统烙画酷似棕色素描和石版画,小至直径不足一厘米的佛珠,大到几米乃至几十米的长卷,作品可以充分展现工笔、写意、书法、油画、抽象画等不同风格。
2016年10月,陈昊作为顾问,给留守妇女教授绘画技艺时,发觉传统烙画色彩过于单调,便提出若能在烙画上添上颜色,丰富色彩,增加层次感,会使作品更加多姿多彩。但这一想法得到两种不同的意见,有人觉得传统艺术不应肆意篡改,有人却觉得丰富了烙画种类,两种形式可以共同发展。
“第一次尝试彩烙时失败了,木板无法显色,只能在纸烙画上添彩,我便回家又尝试了其他的颜料和画纸,才发现国画颜料可以用于点彩。”陈昊说,彩烙并不适用于大面积添彩,只需进行部分点彩,便能增加画作灵气。
随着烙画创作队伍的不断壮大,伏龙镇与内江师范学院张大千美术学院签订协议,在牛角田村成立了“校地合作实践基地”,结合内江师院张大千美术学院彩墨研究高度,进一步丰富汉安烙画的形态。
在烙画2000多年的历程中,随着时代发展,在烙制姿势、工具、材料上都取得了长足进步。烙制工具最开始为铁针,在油灯上炙烤进行烙绘。后来,由“油灯烙”换代为“电烙”,将单一的烙针或烙铁换代为专用电烙笔,比较先进的电烙笔可以随意调解温度。
材质上,以前主要在木板、树皮、葫芦等木质材料上烙绘,产生凹凸不平的肌理变化,具有一定的浮雕效果,色彩呈深褐色、浅褐色乃至黑色。现在采用宣纸、丝绢等材质,宣纸和丝绢较薄,温度过高、手法过重,宣纸、丝绢会变焦,温度过低又烙不上痕迹,因此,对技巧和手法的要求更高。
创作烙画,把握火候很重要。电烙笔的温度一般控制在180摄氏度至200摄氏度之间,在某个地方“烫”久一点,颜色就会深一些,停留时间短一点,颜色就较浅。烙画的创作时间由大小和内容精细程度而定。
据了解,伏龙镇已提出打造烙画产业,在伏龙镇中心校和牛角田村均开设了烙画课程,传承和发扬这一优秀民间艺术,同时还将探索在内江特有的材质——隆昌夏布上进行创作。
新闻推荐
打好“算盘”,让财政资金发挥最大效益——隆昌市狠抓财政预算管理工作纪实
■近年来,隆昌市从全面深化财政预算改革入手,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坚持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强化风险防控,扩大预决算...
隆昌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隆昌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