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祖健 本报记者 李忠福 文/图
“今年的李子销售,多亏‘第一书记\’四处联系,跑上跑下,为农民增收,出了大力。”近日,记者到隆昌市采访时,黄家镇白龙村村支书张世英感慨地说。
“目前,除少部分挂果外,明年四五月将会迎来大面积挂果。”张世英说道。
据了解,茵红李是白龙村2011年从宜宾引进的地方优质品种,个大、肉厚、甜脆。在白龙村的种植面积达800余亩,遍布每个组,发展茵红李产业能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收。
■ 为产业发展不遗余力
如何帮助农户进一步发展种植业,尤其是在提高种植技术和产品销售上,帮助农户增收致富?
2017年3月下旬,根据安排,隆昌市城管局派出“第一书记”李兰到白龙村,协助村两委开展工作。李兰到村后,深入基层,走村入户,掌握村情,“要提高农民收入,就要在茵红李产业上下功夫。”
带着这样的想法,她与村两委干部,积极主动与隆昌市科技局和农林局联系,将茵红李产业纳入“星火计划”,争取补贴资金和农资农药。
6月,她到农林局请来多经站副站长李劲松,为茵红李种植户培训讲解种植技术。李劲松从茵红李的开花期、结果期、果实膨大期、果实成熟期,采收、落叶期、栽植等方面进行详细讲解,现场为种植户做示范,提高种植水平,增强了农民发展种植的信心。
■ 为打开销售渠道四处奔忙
随着满山遍野挂满果枝的茵红李进入成熟期,李兰为销售茵红李四处奔忙。“去年的包装盒设计比较简单,原来订做包装的厂家,嫌订单数量少不愿继续接单。”李兰说。
鉴于这种情况,她通过广告公司、淘宝网、媒体、微信朋友圈,向同学、朋友和亲戚求助,经多方对比询价,最终选定成都一家礼品盒生产厂家。对方不仅优先接下白龙村订单,还免费设计包装盒,得到村民的好评。
为确保销售环节畅通,扩大影响力,李兰请隆昌市委农工委、商务局相关人员到白龙村指导,根据种植规模、长势和往年销售情况,充分利用白龙村专业合作社,整合全村资源,将李子集中外销到成都、重庆和湖南省等地;对内销售上,她联系鹅江在线,策划采摘活动,参与人数上百人,赢得了口碑,打开了销路。
今年白龙村的茵红李,产量较去年增加15%,零售金额12-16元/公斤,市场价较去年提高2元/公斤。据不完全统计,总产值将达100万元。“下一步,联系商务局,创建电商平台,实现网上销售茵红李,进一步拓宽销售渠道,为白龙村发展作出更大贡献。”李兰表示。
新闻推荐
8月23日,受突发阵雨影响,国网隆昌供电公司响石供电所辖区内发生了一起山体滑坡灾害。供电所立即组织人员,冒雨开展检查工作。在圣灯镇天峰山,工作人员发现喜神村公变的天峰220伏支线13#杆处...
隆昌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隆昌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