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江新闻 资中新闻 隆昌新闻 威远新闻
地方网 > 四川 > 内江市 > 隆昌新闻 > 正文

绝技,就是吹出来的——走近“黄氏吹糖人”

来源:内江日报 2017-07-09 01:20   https://www.yybnet.net/

一挑箩筐,一条板凳,一个炉灶,一把剪刀……这是上世纪走南闯北的吹糖手艺人必备的家什,也是“黄氏吹糖人”手艺传承者黄祖全记忆里爷爷黄海清常年在外奔忙的模样。

春天下地播种,夏天到北方卖糖人,秋冬回家乡内江收割庄稼,恰逢本地卖糖的好季节,麦芽糖熬制的一个个小圆球经过黄家手艺人的“口吹手捏”,变成活灵活现的十二生肖等物体形状,直至今天,“黄氏吹糖人”依然受到内江百姓的喜爱,并被列入内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全媒体记者李静

走南闯北,靠“吹糖人”养家糊口

黄祖全今年68岁,家住东兴区玉都花园,从棉纺厂退休多年的他,仍然经常挑着家什到和平广场摆摊卖糖人。

“老鼠打架”“老鼠偷油”“马儿跨葫芦”“猴子打伞”……黄祖全制作的糖人以十二生肖为主,衍生出各种有趣的动物形态,糖人一共有数十个品种,每个糖人价格从一元钱到十几元不等。

两根竹竿、一条板凳、一块木头、一个钱箱,这就搭成了卖糖人的简易架子。板凳上放一个炉灶、一把糖瓢、一捆竹签,这是制作糖人的工具,若是要去远地卖糖人,就将这些东西装在袋中,用箩筐挑着走街串巷。

“黄氏吹糖人”的创始人是黄祖全的爷爷黄海清,“那时候,爷爷每次出远门都是好几个月,和面人匠、泥人匠一起,组成一个团体到各地‘跑江湖\’。”糖人、面人、泥人不分家,这在解放前是不成文的行业默规。

出门前,先在家中将麦芽糖和白糖掺水熬化、熬干,三个小时的时间,一锅只能熬制两三斤。熬制数锅,制成碗口大小的圆糖饼,然后将其风干成形,这就可以挑出去卖糖人了,至今,黄祖全熬糖依然沿用这个“土方法”。

将糖饼敲碎倒入糖瓢中,木炭加热慢熬,并伴随着木棒不停地搅拌,待软硬适中、温度适宜之时,用木棒搅起一团糖泥,再用手将其捏成小圆球,手指在圆球中按一个深窝,然后捏合,保持圆球空心,将捏合部分向外拉扯成一根细管,用手指将细管轻轻弹断,嘴巴对准连接着圆球的部分细管,稍微一吹,糖球就鼓起来了,一边吹、一边捏,惟妙惟肖的小动物们就“活”了。

当年,爷爷卖制的糖人,从一文钱到十文钱,不同的造型,价格不一样,大人小孩都爱买一个。

起早贪黑,每天走几十里路卖糖人

卖糖人十分讲究季节性,薄如纸张的糖人遇热则蔫,温度在二十五摄氏度以下是最好的。若是下雨天或者雾天,糖人很容易融化,在解放前,黄海清要根据季节变化,到不同地方卖糖人。

“那时候的北方不如现在这么热,春天种好了庄稼,爷爷夏天就去北方卖糖人,秋冬季节又回来。”黄祖全告诉记者。

后来,爷爷还买了一个制作糖人的模具,将空心的糖泥倒入模具,盖上模具盖,轻轻一吹,糖人就成形了。

大跃进时期,模具的铁块被拿去炼钢铁,这才又恢复了纯手工吹糖人。

黄祖全从12岁开始学习吹糖人,他的手艺主要来源于爷爷的传授,“父亲教了我一些基本功,但他后来转行编斗笠、蓑衣了。”

黄祖全的父亲黄仲能今年92岁,他告诉记者,那时候卖糖季节性限制太大,夏天在本地没法做糖人生意,而且当时不准私自卖糖人,容易被冠上走“资本主义道路”的罪名,所以只能偷偷卖。“为了找到麦芽糖,我要走好几十里山路,各个村镇寻找。有一次在别人队上找到六十斤麦芽糖,把我高兴坏了,费了好大劲才把麦芽糖背回来,还叫了别人帮忙搬。”

眼看“吹糖人”不够养家糊口,黄仲能便改行卖编织品。黄祖全跟着爷爷到内江县(现东兴区)郭北、田家、椑木等各个乡镇卖糖人,从一分钱到一毛钱不等价位的糖人,通常每天能卖几元钱。

最开始交通不便,下乡来回全靠走路,每天得步行几十里路,早上天刚刚亮就出门,收摊回到家已经是傍晚,忍饥挨饿是常事,中午在乡镇能吃上一碗八分钱的面条算非常不错了。

后来,黄祖全的妻子龙廷坤嫁入黄家,打破了“吹糖人”传男不传女的规矩,时常跟着爷爷黄海清一起去卖糖人。

现年70岁的龙廷坤告诉记者,那时候一家人还住在椑木镇乡下,有一天早上和姑嫂一起,跟着爷爷坐车到隆昌县的双凤驿,每人花费了5毛钱的车费。10点钟到双凤驿摆摊子,围观做糖人的人特别多,有些调皮的小孩甚至会偷上一两个。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乡下二流子多。”龙廷坤告诉记者,比起偷,更可恶的是直接抢糖人的混混,“记得有一次,我单独出门卖糖人,收摊时天已经擦黑了。那天卖了六块钱,我心头特别高兴,哪里想得到,乘一条渔船过河时,差点被一个混混推到沱江河里,他还向我要钱!”龙廷坤舍不得自己辛苦了一天的成果就这样被夺走,便强压住慌张,笑笑问对方,“我给你吃个糖人吧?味道不错的!”说着递上一个活灵活现的糖人。对方被糖人吸引,也就没再提抢钱这回事。

耗时数年,创作出糖“龙”

起初“黄氏吹糖人”的品种比较简单,成形速度也较快,每件作品以秒计算。为了更加吸引顾客,让糖人更有趣,黄祖全不断钻研,自己研制出了十余个糖人品种。

“糖哨子”是最简单的,也是初学制作糖人的必修课,不用吹、不用剪,手指翻动,几秒钟时间,一个“糖哨子”就捏好了,别人拿在手里一吹就响,这也是最受大家追捧的品种,“小孩最喜欢这个了。”黄祖全笑着说。

学会了做“糖哨子”,下一步就是学习制作猴子:先用剪刀剪出手脚的外形,然后在头部戳三个小窝,做成猴子的眼睛、嘴巴,稍稍捏一下,这个糖人就算做好了,接着再学习做各色海椒。

黄祖全说,这些都只是“做手工”,手艺基本成熟后,再学习“做吹工”。

打窝、扯线、弹断、吹气,“学习吹糖人是很抽象的一项活,全靠自己感觉,能够把动物的头做好就算成功一大半了,若是身子再做好,那就称得上完美了!”

学会了吹糖人后,学生时代的黄祖全、黄祖斌、黄祖文三兄弟常常利用假期各自挑着担子在内江乡镇摆摊卖糖人,用以挣学费。

十二生肖糖人中最难的要属“龙”了,黄祖全从多年前便开始研究制作“龙”。“中国人都是龙的传人,我的糖人中怎么能没有龙呢?”先是“龙缠柱”,再是“走龙”,黄祖全耗费了数年的时间研究,因为“龙”的身子长,糖泥见风就脆,不易做成功。黄祖全在家不断地练习,几年下来,几乎没有失败作品后,才敢在摆摊时出售“龙”糖人,而制作出一条“龙”需要花约二十分钟的时间。

坚持传承,让后辈掌握吹糖手艺

“如果不是政府的重视,我们这门手艺可能就要失传啦!”黄祖全说,改革开放前,城里不让卖糖人,他们只能去泸州、宜宾等周边城市、乡镇流动着卖,改革开放后,终于可以光明正大地卖糖人,国庆节后至清明前,妻子就在人民公园吹制糖人;而自己在棉纺厂工作,单位规定不准搞副业,为了生活,只能趁着节假日偷偷摸摸卖糖人,所以在棉纺厂工作几十年,都没有一个人知道他会制作糖人。

直到“黄氏吹糖人”成为内江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大家才知道黄祖全的绝活,“还不晓得你娃有这么一手哦,瞒了我们这么多年!”现在,棉纺厂的老同事碰见黄祖全,就喊他“黄糖人”。

对黄祖全和龙廷坤夫妇来说,他们在人民公园卖了一辈子糖人,各个旮旯都留下了青葱岁月的影子,现在每次路过,都忍不住感慨万千,“以前我老婆就在儿童乐园那边卖糖人,我呢,就在靠近动物园这边卖。”黄祖全动情地说。

为了让更多人了解这项绝活,现在,黄祖全在卖糖人的时候,也会让顾客自己体验制作糖人的乐趣,“‘糖哨子\’就简单了,教他们捏就行,小孩子还体验‘吹气球\’。”复杂一点的糖人,一时间难以学会,黄祖全就让客人吹,自己帮他们捏,由此,每次在东兴区和平广场摆摊,都能吸引一大批围观群众。

成为市级“非遗”后,“黄氏吹糖人”常常到各地参加展演,房地产开发商偶尔也会请其进行表演。2014年,“黄氏吹糖人”代表内江到达州参加“四川省首届农民艺术节暨民间艺术节”,整块泡沫板上插满了各式各样的糖人,黄祖全一气呵成的表演,展现了内江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吸引不少群众驻足观看,人头攒动的热闹场面黄祖全至今记忆犹新。

如今,“黄氏吹糖人”成为内江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黄祖全以前从来没有想过的,原本只打算让儿子学习基本功的他,现在也有意将祖传的这项绝活事无巨细地教授给后辈们,两个侄儿和孙女是他接下来要培养的对象。

据了解,黄祖全的孙女黄永缘现在正在澳大利亚留学,放假期间曾经回来跟着爷爷奶奶学习吹糖人,“当时她还捏了个‘糖哨子\’,别人拿着就吹响了,把我们大家都逗笑了!”黄祖全说,孙女打算下次回来继续学“做吹工”,争取能够做出一两样惟妙惟肖的趣味糖人,拿到国外展示给同学们看,让“黄氏吹糖人”走出国门!

(本版照片由受访者提供)

新闻推荐

内江市召开2017年二季度 邮政普遍服务工作推进会

(记者姜晓凤)为进一步推进邮政普遍服务、机要通信等相关工作落实,按照市邮政管理局工作安排,6月29日,内江市召开了2017年全市二季度邮政普遍服务工作推进会。推进会上,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内江...

隆昌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隆昌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绝技,就是吹出来的——走近“黄氏吹糖人”)
频道推荐
  • 渠县作家李明春作品《川乡传》 外文版权输出7国
  • 九思:五十岁出道的诗人
  • 达州银行南充支行被评为 南充市“2021年度普惠金融工作先进单位”
  • 集优势,补短板,提升全程机械化率 大竹:向国家级种业大县迈进
  • 达州:优化营商“软环境” 铸造发展“硬实力”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