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好民生实事,兜牢民生底线,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让老人更长寿、孩子更欢乐、青年人有更多的机会……”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为今后五年四川省民政工作指明了方向。
民政无小事,事事关民生。长期以来,市民政局按照省、市相关部署安排,牢固树立“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工作理念,全面推进“五个民政”建设,用心用情解民忧,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多项工作走在全省前列。
■ 一键“呼唤”,贴心服务送进门
随着内江市逐渐进入老龄社会,老人们的生活起居、健康安全等牵动着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心。为应对老龄化严峻挑战,市民政局充分应用“互联网+”思维,突出抓好市场化撬动、信息化支撑、融合化发展、多样化服务和规范化管理等改革举措,走出了一条“政府主导、社会组织主办、企业支撑、市场化运作”的居家养老新路,形成了老年人、养老服务组织、政府“三方共赢”格局,实现了养老社会效益最大化。
2012年10月,内江市在全省率先建立、启用了“12349”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并成立市居家养老便民服务中心。经过四年多的发展,“12349”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已经覆盖全市,这种以向老人们提供助医、助急、助餐、助洁等为主要内容的服务,已经从城市延伸至乡村,深得老人们的信任和好评。
日前,家住市中区临江小区、年过七旬的严忠方老人拨打“12349”呼叫居家养老服务信息平台,没多久,就在自家门口收到了他想购买的洗衣粉等日用品,这让他不禁竖起大拇指夸赞:“这个平台很方便,服务很有效率。”
市居家养老便民服务中心副主任刘杰告诉记者,如今他们已经收集了十万名老人的年龄、家庭住址等基本信息,并向近十万名老人发放了“12349”专用手机。没有“12349”专用手机的老人,也可以通过拨打12349这个号码“呼唤”工作人员为自己服务。目前,他们平均每天服务老人200—300人次,已为86名老人提供紧急救助。今年1—4月,全市已为15949名困难家庭失能老人和80周岁以上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
为了让老人们享受到更加优质的养老服务,进一步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今年内江市还开展了“养老服务质量提升年”专项活动,在全省率先组织召开了全市敬老院规范化管理工作现场会和养老机构管理培训会,从机构管理、标准服务、应急救护、食品卫生、消防安全等方面对所有养老机构负责人和工作人员进行了全方位的培训。目前正按照省民政厅的统一部署,对全市的养老机构进行摸底,计划将其录入全国养老机构业务管理系统。
■ 高龄津贴,政府关爱暖人心
自2013年起,内江市在全省率先对80岁以上老年人全覆盖发放高龄津贴,让高龄老人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安度幸福晚年。此举受到了广大老人和家属的交口称赞。
对于发放高龄津贴这项暖心政策,今年80多岁的高兴元老人开心地说:“每年的高龄津贴都按时发放到了我们手中,让我们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
为进一步做好老年人优待工作,降低物价上涨对老年人生活的影响,让老年人共享内江市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市委、市政府研究决定提高内江市高龄老人津贴标准,并将“为80岁以上老人发放高龄津贴”纳入2017年全市20件民生实事中。从今年1月起,将全市80—89岁、90—99岁、100岁以上老人高龄津贴标准分别提高为每人每年240元、600元、2400元,实现了应补尽补。预计今年全市将发放约3500万元高龄津贴。
■ 医疗救助,雪中送炭解民忧
今年48岁的叶宗水,家住隆昌县普润镇瓦窑村六组。他的儿子叶小全16岁时患上精神疾病,病发时无法控制,只能送进医院治疗。自2012年起,儿子的病愈发严重,每年均有两个月的时间需要住院治疗。疾病,让这个本来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瓦窑村村干部了解到叶宗水家的情况后,帮助叶小全申请了医疗救助。自2014年开始,为叶小全减免了每年的全部住院医疗费用,大大减轻了叶宗水一家人的医疗负担。
医疗是一件民生大事,为了保证困难群众也能享受优质医疗服务,获得健康,内江市深入推进医疗救助和临时救助,多渠道筹集医疗救助资金,资助城乡特困群众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指导各县(区)扎实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临时救助,确保困难群众及时得到救助,较好地缓解了困难群众看病难问题。2017年,城乡困难群众政策范围内住院自付费用救助比例达到70%。
另据了解,今年1—4月,全市累计支出城乡医疗救助资金2304.99万元,救助15.25万人次;累计支出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资金115.25万元,救助252人次;累计支出临时救助资金338.33万元,救助临时困难群众4385人。
■ 政策兜底,贫困群众笑开颜
低保,顾名思义是最低生活保障。城乡低保资金是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的“养命钱”,只有及时、准确、足额地将低保资金发放到困难群众手中,才能为他们的生活提供基本保障。今年以来,市民政局先后制发了《内江市社会保障扶贫2017年实施方案》《关于做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实施方案的通知》,并与市扶贫移民局共同制定《内江市低保兜底“回头看”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持续推进低保兜底,确保了工作有章可循。今年1—4月,全市累计支出城乡低保资金1.19亿元,累计保障59.83万人次,城乡低保累计月人均补助分别达到281元和161元。
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是民生保障的“短板”。近年来,市民政局组织人员对现有的农村五保对象、城市“三无”人员,以及其他符合特困人员救助供养条件的特困群众进行摸底排查,掌握特困人员的基本情况、自理能力、供养需求,并按照“应救尽救、应养尽养、属地管理分组负责、严格规范、高效便民、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认真开展特困人员认定和救助供养工作。全市统一印制了《特困人员供养证》5万份发放到各县(区),预计将在今年6月底前全面完成换证及数据录入工作。截至今年4月底,全市共有城乡特困人员38069人,其中城市特困人员729人,农村特困人员37340人,已全部纳入供养范围。
■ 小小卡片,搭建干群连心桥
从今年开始,内江市民政救助对象陆续收到了有着统一格式、统一标识的“民政救助对象标准明白卡(条)”,上面清楚标明了每一位救助对象所属民政救助类别和救助标准,一目了然。值得一提的是,内江市这项工作在全省领先推出,有效提高了群众对社会救助政策的知晓度和公信力。预计今年全市将发放这样的明白卡(条)20余万份。
除了向救助对象发放明白卡(条)之外,内江市还向农村留守儿童制发爱心联系卡8200份,以便动态掌握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情况。这是内江市扎实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合力监护 相伴成长”关爱保护专项行动中的一项内容。
为了开展好农村留守儿童“合力监护 相伴成长”关爱保护专项行动,市民政局牵头联合印发了《内江市农村留守儿童“合力监护、相伴成长”关爱保护专项行动实施方案》,建立了以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为召集人,副秘书长、市民政局局长为副召集人,市级29个部门(单位)为成员的内江市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监督和指导。积极开展委托监护人监护能力评估,组织和督促受委托监护人签订了《农村留守儿童委托监护责任确认书》;及时发现和保护处于无人监护状态的农村留守儿童,严厉打击遗弃农村留守儿童等监护侵害行为,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针对性帮扶。
■ 捷报频传,多项工作成效显
经过内江市民政部门前期积极申报,今年4月9日,国务院批准隆昌县撤县设立县级隆昌市,原行政区域不变,由四川省直辖,内江市代管。
今年是内江市第十届村(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年,整个换届选举一次性成功率达100%,实现了风清气正。截至3月16日,本届应换届的1949个村(社区)全部依法顺利完成了换届选举工作任务,共选举出村(居)民委员会主任1949名、副主任和委员4729名。
2016年底,内江市在全省带头完成了第一批脱钩试点工作。为逐步扩大脱钩试点范围,今年2月,按照“一个行业协会商会一个实施方案”的要求,全市第二批脱钩试点工作全面启动。市民政局对纳入第二批脱钩试点的35家全市性行业协会商会逐个进行指导,对28家试点单位报送的脱钩试点方案进行了函复。
近期闭幕的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全面发展社会事业,坚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办好民生实事,兜牢民生底线,让群众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让老人更长寿、孩子更欢乐、青年人有更多的机会。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对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民政工作指明了方向,规划了蓝图。
号角吹响,民政事业启新程;鼓声雷动,续写辉煌惠民生。
民政事业,关乎百姓福祉,直指民心所盼。站在新的起点上,内江民政人心潮澎湃,阔步前行,心中牢记“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工作理念,继续以“五个民政”建设为抓手,扎实办好民生实事,让发展成果惠及更多百姓,为推动治蜀兴川的内江实践注入强大动力,为建设幸福美丽内江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包宇)
新闻推荐
(范方琼记者蒋小琴)6月2日,绵阳市直机关工委副书记杨玲一行到隆昌考察交流机关党建工作。考察组一行到隆昌县国税局参观交流了机关党建工作,并对隆昌北关石牌坊廉政教育基地和隆昌“三馆”...
隆昌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隆昌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