划龙舟、抢鸭子、抢旐(一种旗子)、吃粽子……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划龙舟的习俗,内江古已有之,热闹非凡。那时,人们称之为龙舟竞渡,或简单地称为划龙船。
据老一辈内江人回忆,上个世纪,很多年的端午节,内江都要在沱江东渡、北渡一带的江面举行划龙舟比赛。解放前,以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规模最大,之后的1956年、1963年和1965年,也相继举办了龙舟赛,其中以1965年的规模最大,内江专区八县一市均组织龙舟队参赛……
◇全媒体记者李静
活动组织与龙舟制作
内江旧时划龙舟,大都是由帮会出钱组织,政府机关和法团赞助。在市中区《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九辑里,邵清云和关弓在《《龙舟竞渡》一文中提到1946年的龙舟赛,“系仁字二十四面码头、义礼两堂二十六面码头联合发起,米帮、船帮、粪帮……一并响应,内警备司令、县长亲临助兴,特制了大红锦旗三面,奖给‘抢旐\’的优胜者。”
据载,那时的龙舟细长狭窄,大多由河船改装而成,龙头和龙尾根据经济状况用篾条或者木头制成,糊上彩色的纸,龙身用鸡蛋清进行全面涂抹,减少滑行时的阻力。
家底丰厚的行帮,直接斥巨资,特制尖底鱼鳅背形小船作为参赛船只,更加轻快,而船帮的“乌龙”更不惜成本,头尾全用优质木料镂空而成,涂上灰黑色油漆,在阳光的照耀下熠熠生辉,甚是引人注目。
参赛社团、帮会龙舟色彩各异,《龙舟竞渡》一文中提到,“计一九四六年十三支龙舟:德义工为白龙,金玉公为老白龙,船帮为乌龙,萝卜市德义公为金龙,米帮为白龙,龙和会为老白龙,龙华会为白龙,警察局为金龙,金城社为金龙,粪帮为红龙,和益社为青龙,花萼公为华龙,渔帮为黄龙。”
与龙舟同步制作的还有花船。花船是由巨绅富贾或帮会团体兴办,偶尔政府机关也扎上一只。在《龙舟竞渡》中对花船是这样描述的:“一般租用大木船加以装饰。顶着张白布棚,用来遮阴避雨,周围也用白布缠绕作为栏杆,别上五颜六色的纸花,插起花花绿绿的小旗,悬着各式各样的灯笼,再配上唢呐锣鼓,胜似西湖画舫……同时也备着鸭子、葵猪、猪尿包之类的奖品,有的还备有彩金……”
划龙舟的选址与前期准备
“无龙舟,不端午。端午到,龙舟起。”现年83岁的市民王德润回忆,以往的龙舟多是浸在水里保存,也有节气来临前新造的。每年端午节前两三个月,帮会就要开始“起龙”;龙舟上岸后,要重新清洗、晾干、打磨、上油漆,之后在祠堂里举行祭龙仪式。
划龙舟活动举办的地点多在东渡和北渡的沱江河段,“这一带水比较深。冬天由多只木船在河面连成一线,搭上木板,成为浮桥,行人、自行车都可以过;夏天就把浮桥拆掉,方便划龙舟。”那时候流行的一句话,王德润现在都还记得,“走尽天下路,内江好过渡。”
选址东渡还有个原因,就是当时的时代背景。现年71岁的老内江人张光国回忆新中国成立初期沱江沿岸的繁荣景象:“内江糖业发达,船只运糖、运蔗几乎都通过东渡码头销往成都、重庆等全国各地,这也就使得东渡聚集了大量人力和财力。”张光国说,当时的公路运输不发达,全靠水运才能将大批量的糖送出去,搬运工、船工以及小商贩也大多集中在河坝街一带,造就了东渡两岸的繁华景象;相反,那时候的大洲广场是极其荒芜的,杂草丛生,河滩浅,无条件举行龙舟赛。
端午前的一两个月,内江城的沱江河里,“咚咚咚”的鼓声敲响,各帮会陆续组织龙舟开始训练,“一只龙舟十余米,每只龙舟坐约二十个人。”82岁的刘静波回忆,那时候能去参加划龙舟的,都是有头有脸的人物。
农历五月初一,开始“出龙”。初四,各龙舟朝贺码头。龙舟从停泊点划向设有红围桌案的码头,不同的龙舟队身着不同颜色的新衣,大家整齐地坐成一列,船头人喊:“阿——夥——活——夥”,船上所有的人帮腔:“鞋——海——幺——夥鞋”,也有喊“诗头子”或者川剧折子戏的,到岸后一人手捧大红书柬致辞朝贺,码头执事燃放鞭炮,并奉上大幅长红绸,十几只龙舟朝拜完毕,已将近黄昏。
龙舟竞渡,热闹非凡
五月初五一大早,各龙舟蓄势待发。在比赛之前,各龙舟要分别去拜停泊在两岸的各只花船。而沱江两岸,早已是人山人海,扶老携幼的、提篮挑菜的,将河岸挤得满满当当,有住得远的农民,甚至在龙舟赛的前几天,专程走几十里路从乡下赶来,住在亲戚家,就为了看一看划龙舟的盛况。
比赛开始,花船疏疏落落地分布在东渡口上上下下几百米的范围内,花船上放着装有鸭子的竹笼和放有包子、粽子的蒸笼,龙舟就在花船附近游来游去,时刻留意花船上的一举一动,一旦听到火炮响声,十几只龙舟箭一般冲向花船,花船上的人将鸭子扔进河里,龙舟上的“水手们”便跃入河里,奋力抢夺,人、鸭子在水里扑腾,水花四溅。
刘静波说,每一只花船放二三十只鸭子,为了让鸭子扑腾得更厉害、更难被抓住,放鸭子之前要在鸭子头上划一个小伤口,撒一点点盐巴(还有一种说法是给鸭子灌酒)然后扔入水中,鸭子感受到痛,就拼命往水里钻。每放一只鸭子,就放一次火炮,一时之间,这儿也放、那儿也放,噼里啪啦,好不热闹。
每只龙舟都安排了一到两个水性好的人专门负责抢鸭子,抢到的鸭子一般归船队所有,若是几人同时抢到一只鸭子,则以抓着鸭子头部的人为胜者,因为抢夺激烈,有的鸭子甚至被抓得“四分五裂”。
抢鸭子结束后,就是划龙舟、抢旐。炮声响起,各龙舟队员齐喊口号,划着龙舟向同一方向驶去,两岸观众拍掌欢呼,热闹气氛达到顶峰,龙舟依照到达目的地的先后顺序,分别抢夺头旐、二旐、三旐,并将其悬挂在自己龙舟的旗杆上,队员们带着胜利的喜悦,唱着响亮的歌声,将龙舟划回东渡,抢旐结束,当天的划龙舟活动也接近尾声。
市中区《文史资料选辑》第三十八辑中,有《冯玉祥在内江看划龙舟》一文。文中记载,1944年端午节,冯玉祥将军偕夫人李德全和三个陪同人员来内江看龙舟赛,看完泅水健儿的精彩比赛之后,冯玉祥更是赞不绝口,感叹内江是个人才辈出的地方。
解放后划龙舟和解放前有些不同,活动由帮会组织转变成了由政府组织,还要派水上派出所的民警坐在渔船中负责保卫工作。在老一辈人的记忆里,1965年,龙舟赛声势浩大。除了当时的内江市(今市中区)派出了多只龙舟,隆昌、资中、安岳、简阳等八县也各派出一只龙舟参加比赛,八县一市的龙舟齐聚沱江河,彩旗飘扬,场面蔚为壮观。
那时候正在读中学的张光国告诉记者:“端午节那天,早上9点左右,领导先致辞,然后大家就开始横渡沱江。”横渡沱江的位置在今大洲广场外的浅滩,上百名游泳健将向沱江对岸游去,然后就是抢鸭子、丢气球、赛龙舟。两岸开阔,毫无遮拦物,男女老少欢聚两岸,跟着龙舟奔跑,小孩儿更是见缝就钻,图个稀罕。
龙舟赛吸引的人气,推动了经济发展。据说,每次龙舟赛开始前几天,周边的包子铺都要准备很多包子馒头,以供看比赛的外地人食用,小贩也挑着担子在周边招徕生意。
乡镇也有龙舟赛
那些年,划龙舟在内江各个乡镇也十分受欢迎。
老家在椑木镇的赖光财今年84岁,他回忆自己小时候在椑木镇看龙舟比赛的情形,“四五只龙舟,每只龙舟大约二十个人。”龙舟是由装河沙、鹅卵石的船改装而成,各个单位组织人员参加。上午是龙舟和参与人员的准备工作,抢鸭子在下午举行。赖光财吃了午饭后,也喜欢去凑热闹,上千人站在河两岸,呐喊、加油,特别热闹,这成为赖光财难以忘怀的美好记忆。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东兴区郭北镇的大清流河也几乎年年举行龙舟赛,据老人们回忆,当时六人划一只龙舟,现场人声鼎沸,堪称隆重。
在市中区史家镇,龙舟比赛也毫不逊色。62岁的罗泽金说到上世纪80年代史家镇的民间龙舟赛,掩饰不住喜悦之情:“农民、撑船老板、航运社员工,各个身份的人都可以参与。”由政府部门或者村镇街道牵头,有能力的部门可以独立组队参赛,经济能力或者人手不够的,可以几个部门联合出一只龙舟队,也可以去拉赞助。“有的赞助金钱,有的赞助自家养的鸭子……”
1980年开始,史家、史东、富溪连续组织划龙舟,人们为了看龙舟,几天前就来走亲戚,比赛当天,观赛者爬树、爬坡、站板凳,为了占据最佳观赛地使出浑身解数。更有趣的是,在开阔、平缓的沱江里,因为没有严格地用绳子划分水域,在抢鸭子环节,看到兴起,两岸不少观众也脱掉裤袜、鞋子,下水抢鸭子。
“直到好几天之后,人们谈论的话题都还是哪只船队或者哪个人抢了多少只鸭子!”罗泽金乐呵呵地笑道。
(本文图片均为资料图)
新闻推荐
为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展示创业培训师资风采及创业培训指导的工作成果,提升创业培训师资授课水平和指导能力,从而提高创业培训及创业指导服务质量,引领创业创新发展,自4月1日以来,内...
隆昌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隆昌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