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隆昌县迎祥镇飞蛾村是一个基础设施薄弱、人均耕地少、贫困人口众多的旱山村;如今,飞蛾村青山绿水,宽敞平坦的水泥路直通村民家门口,山顶的100kW太阳能光伏发电基地上,上千块光伏板静静吸收着阳光……
说起村里的变化,村民们少不了要提到来自隆昌县人大财经工委的驻村“第一书记”徐世伟。这个爽朗的东北汉子,自2015年9月到村任职开始,就全心全意帮助贫困户解决住房与基本生活问题,想方设法搞起了“阳光产业”,助力村民增收致富。截至目前,飞蛾村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口已由原来的79户、242人,减少到了11户、38人。
飞蛾村在脱贫路上越走越顺畅,徐世伟也因工作出色,今年被省委、省政府评为2016年脱贫攻坚“五个一”驻村帮扶先进个人。他说:“身为‘第一书记\’,就要对村民负责。”
◇全媒体记者龙朝阳文/图
深入走访,
他与贫困户打成一片
5月15日,一场夜雨让有些炎热的天气转为凉爽。在飞蛾村9组的一片山坡上,有几名中年男子在查看核桃树长势,其中一名东北口音的男子,正仔细数着一颗树上到底结了几个果。村民介绍,他就是驻村“第一书记”徐世伟。
徐世伟是吉林人,人高马大,嗓门也大,说话办事都很直接爽快,是一个典型的东北爷们儿,与村干部一起查看核桃长势时,爬坡上坎一点也不含糊。一年多的驻村工作,让徐世伟的皮肤愈发黝黑,与村民们的关系也非常好,一口浓浓的东北腔,偶尔冒出几句隆昌方言,能逗得大家阵阵发笑。谁能想到,这口东北话竟是他到村开展脱贫工作的第一道障碍呢?
2009年,徐世伟在绵阳大学毕业后,选调到了隆昌工作,因为同事能听懂,所以几年来他都一直保持着东北口音。结果一到飞蛾村,东北话不仅给他带来了交流困境,村民对他也不买账,认为这个“外乡人”改变不了村里的情况。
“村民听不懂我的口音,跟他们沟通还需要翻译。”人生地不熟,语言还不通,徐世伟索性放慢脚步,常抽空到村里转悠,遇到村民便停下来聊几句,村民干活,他就坐在田埂上,与村民聊天,村民们围坐路边闲聊,他也一屁股坐下来,热乎乎地参与“群聊”。
3组贫困户廖立回忆,去年徐世伟经常到贫困户家中走访,也多次来他家里,一开始这个嗓门大大、说着外地话的书记来时,他都以为有什么大事情交待,很紧张,后来发现他只是来聊天的,慢慢才放松了心情。
“张哥,你来了呀,今天在忙些啥子?”一名村民从远处过来,徐世伟操着一口并不标准的隆昌话跟他打招呼。7年没有学会的隆昌话,在飞蛾村不到1年的时间,就练得七七八八了。
融入群众只是第一步。徐世伟深知,必须要做出实事,村民才会真正认可自己。于是他一边走访,一边与村两委干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从2014年至今,村里新建囤水田11口、山坪塘1口,改建村组道路2.2公里、生产便道6.74公里。今年,又修建了1.2公里组道,让飞蛾村每一个生产小组,都通上了水泥路。
徐世伟的努力得到了回报。以前飞蛾村许多村民对村中大小事都不理不睬的,现在经常会主动提出建议和意见。5月3日,村里召开“一事一议”会,现场来了数十名贫困户和村民,几名村民在会上踊跃发言,提出对村里发展产业的顾虑和建议,徐世伟耐心跟他们解释后,村民们纷纷表示:“徐书记,我们相信你,你抓紧干,我们配合你!”
实事实办,
贫困户住上新房
别看徐世伟嗓门大,其实他患有严重的咽炎和支气管疾病,每隔半个小时左右,他就得拿出一个口腔喷雾器,往口腔里喷射药物。他说,来到村上之后,为了能跟村民打成一片,他就故意学习村民扯着嗓子说话,与他们聊天、开玩笑,开会也不用扩声器,使得嗓子负担更重了。对此他说:“身体是小事,能把工作干好,为村民们办了实事,就是值得的。”
他口中的实事之一,就有贫困户易地搬迁安置。
来到飞蛾村一易地搬迁安置点,贫困户张忠明握着徐世伟的手,不停说着感谢,久久不愿放开。
妻子长年多病没有劳动能力,儿子智力受损,女儿远嫁他乡,全家人的生活重担,就落在了67岁的张忠明一人肩上。走访中,徐世伟看到张家人还住着破旧的土坯房,屋顶全是漏洞,一下雨房里就像一口水塘,他便与村两委干部协商,经张忠明同意后,将他家确定为易地搬迁户,在原来的土坯房附近的池塘边,新修了一个70多平方米的新家。
鉴于张忠明的家庭情况,徐世伟还为他争取到了100多只鸡苗。可是旧房子拆了,养鸡的地点就成了问题,张忠明打算在房子旁边再建一个小房间来饲养畜禽,但由于不在政策内,他需要自行支付费用。
工程队的报价为每平方米800元,这显然超出了张忠明的能力范围。徐世伟得知情况后,找到工程队负责人,经过协商,将建筑价格降到了每平方米660元,为张忠明节省了近3000元成本。
“徐书记人太好了,真的太感谢他了!”提到房子,张忠明忍不住又一次伸出双手,紧握徐世伟的手表达谢意。他说,易地搬迁房建设时正值8月,是一年天气最热的时候,徐世伟连续两个多月没有回家,每天带着草帽,在几个易地搬迁房的建筑工地上监督巡查,直到建设全部完成。
经过徐世伟和村两委的不懈努力,去年,飞蛾村24户贫困户进行了易地搬迁,3户贫困户进行了危房改造,共70人全部住进了新房,并成功脱贫。
“阳光产业”,
给贫困户带来新希望
在位于飞蛾村9组的公共服务中心后面的山顶上,有序排列着上千块光伏板,统一倾斜角度面向南方,静静吸收着阳光,而光伏板下方空荡荡的接头,表明发电基地尚未正式投入使用。
徐世伟介绍,这是村里的光伏发电基地,功率达100万千瓦,年发电量可达10万度,预计今年5月底至6月中旬就能够投入使用。光伏板具有很强的弱光性,即使在阴雨天,也能拥有较高发电量,如果将其卖给电网公司,加上国家补贴,每年能够获得约8.8万元的收入。
这样大型的产业项目,从准备到落实,只花了8个月时间。
飞蛾村整体狭长,又属于典型的浅丘地形,距离水库、河流较远,发展大规模集体经济极其受限。早在2011年,结合迎祥镇发展万亩核桃基地,飞蛾村开始发展核桃种植,村民可以通过土地流转、日常管理以及核桃销售等多途径增收。目前飞蛾村核桃树栽种面积有400多亩,其中贫困户栽种了280余亩。不过,虽然核桃种植产业为飞蛾村带来了一定收益,但徐世伟认为,仅靠这一项,对于飞蛾村脱贫攻坚还远远不够。
去年年中,徐世伟正为飞蛾村产业发展发愁之际,偶然听说市财政局与市扶贫移民局将要在三县两区的贫困村里选择建立光伏发电基地,他感觉这也许是飞蛾村发展的一个机遇。于是,他立马上网查找相关资料,了解光伏发电知识,又四处查询相关文件,确定该项目属实,同时寻找全国其他地区的成功案例,进行学习。
其间,徐世伟经常到国家电网公司咨询,结果发现,隆昌县已经拥有了一个私人的小规模光伏发电基地,他赶紧前往考察。“去的那天正好下雨,那里的光伏板发电量还是不少,我就感觉可行。老板也给我传授了很多知识,让我做好了充足准备。”徐世伟说。
去年9月,徐世伟到内江参加了一个争取该项目的答辩会。会上,来自三县两区的数十名代表激烈竞争,最终徐世伟以充足的准备和精彩的答辩,力挫群雄获得了胜利,为飞蛾村争取到了100万省级资产收益扶贫资金和20万县财政局配套资金。现场有评委禁不住询问他,是否是学电力出身,徐世伟含笑否定了评委的猜测,当然也没提头天夜里准备到凌晨4点钟的事。
等省上的批文一下来,徐世伟就作出了更加详细的方案,并于今年1月开始招投标。结果却由于光伏发电属于新兴技术,涉及相关业务的公司不多,连续招标两次都没有成功。资金有了,方案也有了,却干不下去,这令徐世伟十分焦急。
“不能够让飞蛾村的老百姓失望!”凭着这股信念,徐世伟不断在政务中心与公司企业之间奔走,寻找成功招标的可能性。经过不断调整、协商,终于在今年3月,第三次招标成功了,上千块光伏板顺利地建在了飞蛾村的土地上。
发电基地的建设让飞蛾村村民看到了希望,不少村民找到徐世伟了解发电基地的情况,都想让这光伏板早日运行起来。徐世伟说,目前发电基地已经建成,只等相关手续,再建一个变压器就可以投入使用了。发电基地的收入将作为村集体经济收入,其中70%将量化分给贫困户,另外的30%则作为村民的临时救助资金,帮助急需救助的村民。
“阳光产业”运行在即,徐世伟又积极筹备引进养猪场,准备结合村里的养猪大户发展养猪产业。5月15日下午5点,记者采访结束离开时,徐世伟正与一名养猪场老板商议在飞蛾村建设养猪场的具体事宜。
接近黄昏,飞蛾村的公共服务中心里,气氛仍然十分热火。就在这样热火的气氛中,飞蛾村的脱贫路越走越宽阔。
新闻推荐
精彩纷呈的才艺表演、图文并茂的职教主题展板、生动有趣的学习成果展……近日,内江市2017年职业教育活动周在隆昌县莲峰公园隆重开幕。内江职业技术学院紧扣“共筑职教梦喜迎十九大”主题,全...
隆昌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隆昌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