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百家宴,在食材、制作方式、就餐环境、厨房管理等方面都有了规范流程和标准。 4月14日,在龙胜各族自治县黄洛瑶寨,表演者在弹唱琵琶歌。 南国早报记者 巫美桥红摄 侗妹在村寨门口拦路迎宾。 每年在三江举办的牛王争霸赛都吸引了不少游客。 除署名外,2版、3版图片均为受访者提供 金秀一家颇具瑶族风情的民宿。
壮乡文化“潮”起来旅游篇
新高度
南国早报记者黄婧刘豫
今年“壮族三月三”4天小长假,很多人铆足了劲想来个广西深度游。在不少人的旅游计划中,到景区体验民俗风情是一件不可错过的事情。赶歌圩、赛芦笙、品百家宴……随着时代发展,如今的民俗活动更具巧思。通过历史溯源、重温传统、融入现代,民俗文化正重新焕发光彩。
1
“壮族三月三”出游
民族风情线路成首选
小长假放假时间刚公布,南宁市民刘女士就做起了出游计划。前几年,她趁着“壮族三月三”假期游览了不少区内景点,尤其对少数民族村寨流连忘返。去年因为疫情没有出行,今年她赶紧把民俗游安排上。“之前去过三江、靖西,今年到金秀看看。”刘女士说,任何假期都可以欣赏自然风光,但是想体验民俗风情,就不能错过“壮族三月三”。她想带孩子多走走看看,了解八桂大地的风土人情。
这个假期,南宁市民梁先生早早就打定主意在南宁周边游。“正巧西安的几个朋友来邕出差,趁这个节日好好带他们逛一逛。”梁先生说,他已提前做好攻略,先带朋友到广西民族博物馆参观,再到武鸣转一转。梁先生的老家就在武鸣。他说,家乡的“壮族三月三”节日氛围很浓厚,有唱山歌、跳竹竿舞、品尝五色糯米饭等民俗活动,朋友们很喜欢。
记者咨询广西部分旅行社发现,小长假期间,我区多条风情游路线受青睐。除了以往的常规路线,一些旅行社还推出网红风情游,例如到崇左市太平古城体验民俗文化等。
贵港友好国际旅行社总经理陶洁介绍,目前旅游市场已回暖,游客量基本恢复到疫情之前。这个假期,游客多选择区内短途游,主要是海边游和少数民族风情游,其中三江、融水、龙胜、东兴等地比较热门。“今年,不少人选择自驾游,很多都是奔着民俗体验去的。”陶洁说,如今许多景区主打民俗体验牌,增加了少数民族风情表演,他们旅行社也顺势推出酒店预订服务,颇受欢迎。
2
上千场节庆活动
打造民俗文化大观园
4月14日,“壮族三月三·八桂嘉年华”大幕开启,全区14个设区市1000多场庆祝活动连番登场,可谓丰富多彩。
为了让游客更好地感受本土民族文化,各地纷纷亮出“王牌节目”。比如,南宁、河池、崇左等壮族聚集地区恢复举办“壮族三月三”文化旅游节,还有山歌邀请赛、擂台赛、斗竹马、麒麟舞、竹竿舞、吹芦笙、跳踩堂等精彩民俗互动活动;在侗族聚居的三江,各村寨提前为斗牛、抢花炮、百家宴、打糍粑等民俗活动做足了准备;如果对民俗传统体育项目感兴趣,可以到桂北的兴安围观花炮、珍珠球、板鞋竞速、高脚竞速、陀螺、独竹漂、舞狮等精彩赛事。
“民俗是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演变的。”民俗学博士、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广西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中心主任陆晓芹说,对于壮族同胞来说,“壮族三月三”是一个不可不过的传统大节,尤其是在广西左右江流域。在龙州、凭祥、大新、宁明、上思、扶绥、邕宁、武鸣等地,民间有扫墓祭祖的习俗。除了祭祖,广西各地还有不同的民俗活动,如唱山歌、宴饮、抢花炮等。
陆晓芹认为,广西将“壮族三月三”确定为地方性法定节假日,提供了一个各民族节庆文化展示的平台,各地纷纷挖掘带有地方特色的民俗,将“壮族三月三”打造成广西民俗文化大观园。通过节庆旅游活动,让游客在广西不同的地方体验不同的民族文化,这也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传承。
3
创新互动体验
传统民俗玩出新味道
80后的南宁人小羽是一名旅游爱好者,这些年游遍广西各大景点,她发现现在的景区活动参与感更强了,“其实民俗表演以前也有,但大多是游客在旁边围观,现在更强调互动”。
广西一些景区的职业经理人认为,节庆活动的打造关键在特色,如果不能满足游客各种精细化的旅游需求,吸引力就会下降。近年来,不少地方在民俗体验活动的创新上下功夫,通过现代化的包装手段,打造沉浸式的互动体验,让古老的民俗激发了新活力。
比如在三江,过去,身穿民族服饰的侗哥侗妹会在寨门外迎客,游客一般要接受村民的逐个敬酒,喝了酒唱了歌才能进寨。现在,这种拦路迎客已经演变成高山流水的迎宾模式:侗家阿妹排成两排站两边,用长长的竹筒把酒倒入碗里,游客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适量品尝。“迎宾的酒也有变化,更注重老少皆宜的养生酒。”广西旅发集团旅股公司副总、三江通达和志达公司总经理余海霞介绍,过去这种民俗仅是村寨间的娱乐,传承至今已变成游客尤其是年轻人特别喜爱的旅游项目。
“现在的民俗体验都突出互动性,一般不强制,就是客气地邀请游客体验,游客也很享受。”余海霞说,过去一些地方还有踩脚、扭耳朵的习俗,这几年渐渐少了。还有不少景区都打造的百家宴,现在在食材、制作方式、就餐环境、厨房管理等方面都有了规范的流程和标准。三江还打造了一寨一品百家宴,有的村寨是一边吃饭一边看纺纱表演,有的则是边品美食边看歌舞表演。
几年前,南宁市武鸣区的“壮族五色糯米饭制作技艺”非遗传承基地成立,让传承人潘红华有了更大的施展空间。在这里,游客不仅能品尝五色糯米饭,还能亲身体验制作技艺。为了让更多人爱上这一非遗项目,潘红华做了一些创新。现在,游客来到那里,一般都会给自己制作的五色糯米饭DIY各种造型。“就像玩烘焙一样,五色糯米饭能吃也能玩,另外还能传承民俗文化。”潘红华说。
4
带火了旅游市场
催生出网红经济
游客到来后,不少景区开始思考如何让游客留在景区过夜或停留更久。其中,民俗文化成了最大的招牌。
过去,侗寨晚上的活动比较少,为了丰富游客的夜间文化生活,三江当地特别打造了行歌坐夜的火塘文化,游客住在侗寨就能体验打油茶、篝火晚会。在当地的鸟巢剧场,通过实景演出《坐妹》,再现侗族地区的传统民俗,过夜游客倍增。广西旅发集团三江片区演艺艺术总监杨健曾是《坐妹》的第一批演员,他表示,为了让节目原汁原味,演员基本上都是招募本地人,“传统的坐妹是在村寨里,如今我们用舞美艺术将它演绎出来,能让观众更直观感受原生态的民族风情”。
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独具风情的民俗体验带火了旅游市场,也催生了网红经济。龙胜大寨村80后村支书余琼通在家里开办民宿,今年“壮族三月三”小长假前已收到不少房间预订订单。几年前,他看到家乡大力发展旅游,便毅然从城市返乡创业。“家里原本开着一间小客栈,我回去后把它重新改造了。”余琼通说,原来的小客栈条件简陋,连独立卫浴、窗帘、洗漱用品都没有。他考察了较为成功的民宿后,决定要在保留民族传统文化元素的基础上更加现代时尚。外观是红瑶木质吊脚楼,远远望去古色古香,房间内却是全景落地窗、温馨大床、舒适浴缸……民族元素与现代装饰相得益彰。为了让客人感受当地的民族风情,民宿的餐厅还会烹饪一些当地美食,并向入住的客人赠送自制米酒。一些客人体验后将照片传到网上,引来数百万次网友围观。
余琼通说,目前,大寨村的民宿以本地村民自建为主,村民们都感受到了旅游发展带来的红利。加上电子商务的推动,该村每年的游客增长量基本保持在25%左右,门票分红从2013年的45万元增长到2019年的730万元,游客数量也从2013年的15万人增长至2020年的85万人。
在金秀,80后的陶晓敏也经营着一家民宿。2016年,她放弃南宁的工作返回家乡,希望打造一间独具瑶乡风情的民宿。为了从各方面展示当地茶山瑶文化,她在民宿的设计和装饰上融入了许多民族元素,还组织村民来民宿表演民族歌舞,让游客在住店时也能体验民俗风情。“现在本地开办民宿的人越来越多。”陶晓敏说,她开办民宿那年正好赶上县里推广民俗旅游,她的民宿当时是县城里第一家开业并能正常运营的民宿。经过几年发展,各乡镇从事民宿经营的人多了起来,且各具特色。如今,他们还培养村民学习民族语言和歌谣,拍短视频做文创产品,用各种方式传承民族文化。
新闻推荐
6、7版中缝南宁市武鸣区宁武镇东王生猪养殖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第二次公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和《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办法》(生态环境部令第4号),《南宁市武鸣区宁武镇东王生猪...
武鸣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武鸣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