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孟振兴 本报通讯员 卢明发
“南宁地处祖国南疆、邕江河谷,水资源比较丰富,但部分农村地区缺少安全、便捷的饮用水水源也是不争的事实。”南宁市水利局局长李伟进说,由于地质、地形等问题,隆安、马山、上林等县的大石山区难以寻找到地下水源;即使是平原地区,个别村屯分布过于分散、水源受污染等状况也会影响村民用水。
为了让广大农村地区用上安全便捷的自来水,2015年,南宁市水利局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加强项目管理与沟通协调,累计新建成农村饮水工程557处、新增解决33.05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圆满完成了年度工作任务。“十二五”期间,南宁市新增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236.79万人,占“十二五”中央规划内目标174.34万人的135.8%。
1 加强管理 工程技术人员到一线监督
“我们在一线调查时发现,一些农村饮水工程主管道进村后,输水管道的架设线路、埋设深度达不到标准,可能会影响饮水工程的质量和安全。”南宁市水利局农村水利科副科长冯礼就说,在了解到上述情况后,水利局对一线工程技术人员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同时进一步加强施工监督,对不达标行为“零容忍”。
为了进一步加强项目管理,南宁市水利局领导及工作人员经常深入一线,实地了解、掌握工程进展情况,随时协调解决各种问题;各县(城区、开发区)水利部门由领导带头实行分片包干,安排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及现场代表负责项目施工进度及质量;在责任项目实施过程中全面实行项目法人制、工程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项目合同制等四项制度,构建立体化、无死角的项目监控体系。
据介绍,在确保工程质量、施工进度的同时,南宁市水利局积极配合财政、纪检等相关部门强化资金管理,对设备采购等严格把关,为项目顺利推进奠定了基础。
2 创新机制 50万元以下项目由村民自建
2015年3月,人饮工程项目下达到上林县白圩镇繁荣社区周庄韦屋不到一个星期,就已经走完了召开群众大会、推选项目理财小组和监督小组、制定项目实施方案等流程,于当月23日顺利开工建设。短短3个月后,拔地而起的新水塔就开始为周边村民提供直通到家的放心水。
周庄韦屋人饮工程的建设效率,是上林县创新工作机制成果的缩影。2014年,该县将财政投资50万元以下的涉农项目下放到乡镇,由村屯(经联社)组织实施,极大地激发了村民的积极性、压缩了工期。在南宁市水利局的支持下,这一经验得以在全市范围内推广。
村民自主建设,工程质量如何保证?南宁市水利局办公室主任农世林向记者展示了该局启用的微信平台。平台通过图文方式对工程进展情况进行实时监控,“特别是水塔、水池等关键控制性工程,我们要求一线工作人员定期上传图片,并根据需要不定期到现场抽查。”农世林说。
在农村饮水工程项目建设中,南宁市水利部门因地制宜,不断创新工作机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马山、武鸣实施网格化管理,主要领导、工程技术人员“分片包干”;隆安、上林大石山区规划多个村屯共用的水源地,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确保每一个项目落实到位。
3 沟通协调 破解项目建设“瓶颈”
什么是“农村饮水安全”?我国相关部门制定了统一的标准:一是水质要达到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要求;二是水量每天每户供水量不低于40至60升;三是方便程度,供水到户或人力取水往返时间不超过10分钟。
“要达到上述要求,就必须选择优质、安全、便捷的水源,建设稳定的供水渠道。”冯礼就说,由于各地施工条件不一,供电距离远、征地拆迁难、材料运输慢等都可能成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施工的“瓶颈”,需要水利部门多方沟通协调。
武鸣仙湖镇集中供水扩建工程由于项目设计出现部分变更,影响了审批和招投标时限,进而造成施工进程的滞后。南宁市水利局立即协调发改、财政等相关部门加快项目批复,及时落实配套资金、简化采购手续,确保了工程于当年年底前顺利完工。
新闻推荐
为发展添力 助民生解难 住桂全国政协委员以重点提案助推广西改革发展
本报北京专电(特派记者/蒋予昕)全国两会前夕,记者从全国政协提案委员会获悉,在去年全国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期间,住桂全国政协委员共提交提案和大会发言材料160余件。一件件紧扣主题和社会民生热点的提...
上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上林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