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宁,很多人每逢重大节庆都会在家门前悬挂花灯。作为南宁花灯非遗项目传承人,年近九旬的黎炳生和其子黎达多年来,“承包”了所在社区花灯节的主题生肖花灯的制作。如今,为了迎接牛年中秋节,黎达历时半年制作了一只长约3米的金牛花灯。
20世纪80年代,黎炳生一家从水街迁居而来,如今定居南宁市江南区菠萝岭西十四里。制作花灯的好手艺让黎炳生在社区很受欢迎,大家都觉得黎炳生制作的花灯造型独特,街坊邻居经常就花灯制作的方法和技巧向他请教。
黎炳生今年88岁,从小受父辈影响,在20多岁的年纪迷上了做花灯,至今已和花灯打了60余年的交道。2005年,黎炳生成为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元宵节花灯代表性传承人。2014年,南宁元宵花灯节入选第五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57岁的黎达不仅传承了父亲黎炳生的手艺,更将水墨画、书法、雕塑等艺术形式融入花灯制作工艺。
由于疫情防控的原因,今年的花灯展减少,花灯订单少了许多,这让他有更多时间沉下心制作、钻研更加精美的花灯。黎达介绍,往年父亲和他都会制作一个以生肖为主题的花灯,这也是父子俩每年最为重视的作品。五六个月前,他开始构思并制作今年的生肖主题作品——以本地大水牛为创作模型的“金牛”花灯。
目前,这个只长约3米、高约1.6米的花灯已接近制作完毕。趁着天气放晴的功夫,黎达和伙伴将“金牛”搬到门前,进行最后的喷漆上色和防潮工作。黎达表示,“若是不下雨,应该能在中秋节前制作完成。”
黎达还介绍,花灯制作工艺对绘画、雕刻、书法及编织技艺有很高的要求,但更重要的是有耐心、能沉住气。一幅好的作品,需要不断打磨和调整。为了制作眼前的“金牛”花灯,他花了不少的时间到农村挑选合适的竹子,轧制的时候经常在凳子上一坐就是一天,“有时和朋友聊着聊着,想到有一个地方可以改一下,就马上站起来去做,就把朋友晾在那了。”
(据《南国早报》)
新闻推荐
麻丽彤同学将钱包交到警务站?本报通讯员吴凯供图本报讯(记者韦东通讯员吴凯)日前,西乡塘区秀田小学二(8)班的学生麻丽...
南宁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南宁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