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南宁 今日武鸣 今日隆安 今日马山 今日上林 今日宾阳 今日横县
地方网 > 广西 > 南宁市 > 今日南宁 > 正文

南宁一市民给自己发了广西最后一份公众电报 走过137年广西电报业务正式说再见

来源:南国今报 2021-04-03 13:45   https://www.yybnet.net/

南宁两名老电报人张荣灿(左)和潘观海展示两串标准电码,纪念他们热爱的电报事业。 曹帅 摄 1963年,一名发报人员正在参加南宁电报技术业务比赛。今报记者 蒋保平翻拍

今报记者蒋保平通讯员曹帅

从4月1日起,中国电信广西公司正式停止电报业务服务,宣告了这个曾经辉煌一时的通信业务正式退出历史舞台,广西电报业务从此成为回忆。

1市民发出广西最后一份公众电报

3月31日下午,南宁市民沈先生来到民族大道电信营业厅,按照工作人员的提示,依次在电报表的空格里填写了内容、收报人地址姓名、发报人姓名和电话等信息。沈先生是一名80后,这份电报是他发给自己的,内文只有四个字:我爱南宁。

“我以前从未办过电报业务,所以想体验一下,给自己留下一份特别的纪念。”沈先生告诉记者。

据了解,沈先生发的电报是2021年广西唯一的一份公众电报,也是最后一份公众电报。

此前,中国电信广西公司已在媒体上刊出公告,称当前“电话、网络的高速发展已能充分满足社会公众的通信需求,因此,中国电信广西公司决定于2021年4月1日起停止电报业务服务”。

南宁市电信局编撰、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南宁市电信志》显示:1884年,广州经南宁至边陲龙州的电报线架通;同年4月,在南宁粤东会馆设官电分局,据悉,这是广西最早的一条电报线路,也是广西电报事业的发端。

2021年4月1日后,这个承载着广西几代人记忆的通信方式,走完了137年的历程。

2南宁局年业务量最高达118.6万份

现在很多年轻人可能连电报单都没见过,但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电报是深受普通百姓欢迎的快捷通信方式,被誉为“千里眼”“顺风耳”。在交通不便、通信不畅的年代里,最快6个小时内就能送到的电报,可以解决很多紧急问题。

南宁市共和路129号曾是南宁市邮电局的办公地,发报科位于办公楼的二楼。从1956年起至1992年,这里就一直是广西业务最繁忙的电报收发部门。作为广西第一个大型综合通信枢纽,从广西各地发往全国的电报、以及全国各地发往广西各地的电报,大都要经过这里中转。在那个年代,共和路这幢办公大楼,曾经是传递广西大事和关乎亲人安危信息的最重要场所,嘀嘀嗒嗒的发报声曾经响彻整个大楼。

担任过电报科科长、从事电报收发工作23年的张荣灿回忆,他1965年参加工作,自从来到电报科工作后,科里的工作人员以及电报收发量就一直在增长。1985年,南宁邮电局的职工人数为1013人,而电报科的报务员就有176人,投递员82人,占了全局人数的四分之一。当年,每名投递员年均投递电报1.31万份,电报科平均每名报务员年均处理电报4.78万份。“报房经常24小时不停机都发不完”,对于当年电报业的火热,张荣灿记忆犹新。

1992年,位于南宁市民族大道的南宁电信综合枢纽大楼落成,电报收发部门随之搬迁到新址办公。当年,南宁市电信局的公众电报业务量亦迎来了历史最高峰,全年达118.6万份。此外,全年处理来报128.53万份,转报126.88万份。

3“母(父)病速归”是发得最多的急电

1999年退休的潘观海是南宁电信部门的第一批报务员,南宁市邮电局尚在民生路办公的时候,他就已经在那里工作了。在40多年的职业生涯中,他发出最多的电报内容就是“母(父)病速归”一类的急电。除此之外,到车站接车类电报也比较多,基本格式都是“××日××次车抵邕接××”。

据介绍,上世纪60年代的电报,一个字是0.03元;70年代涨到了0.07元;80年代变成了0.12元;进入上世纪90年代初期,电报价格调整为0.14元。整封电报最低不少于10字(含收件地址、收件人),少于10字按10字收费;超过10字,按实际字数收费。一般的家庭,如果不是遇到要紧事,是不舍得发电报的。

“所以,一听说邮局送电报的来了,大家心里会忐忑不安,因为有可能带来的是坏消息。”潘观海回忆,当送报员拿到“母病速归”这种电报时,无论刮风下雨还是白天黑夜,都要以最快速度递达收件人手中。碰上地址变更或错写的电报,还要到派出所打听收件人确切住址,以免耽误电报信息及时送达。

据悉,在上个世纪一些重要时刻,南宁各邮电营业厅发电报的人群常常会排起长队。特别是自然灾害期间,电报成为了解亲人安危的唯一手段,发挥了功不可没的作用。“子速归”“儿安好”这样的电报语,曾经传递了多少亲人的牵挂。

4激荡的“电波”并没有消失

“2053250800010682719310320086”“0086304667557193363400863046”,4月1日,退休多年的潘观海和张荣灿在记者面前写下了前面这两串标准电码,纪念他们热爱的电报事业。这两串电码翻译成文字就是:“我是一名电报人”“人民邮电为人民”。

作为老一代电报人,他们见证并亲历了电报行业的鼎盛时期,并为此深感自豪。然而,时过境迁,受诸多更高效快捷的通信手段冲击,自从1993年起,公众对传统电报通信的使用量锐减,公众电报业务量大幅下降。南宁市电信局编撰的《南宁市电信志》统计显示:到1995年,南宁市电信局公众电报业务量仅有49.68万份,比1992年巅峰时期下滑超过了60%。

进入了2000年后,电报业务萎缩严重,南宁城市居民总体电报业务量直线下降,连曾兴旺一时的鲜花礼仪电报也已取消。近年来,中国电信南宁分公司的公众电报业务量基本为零,每年接收电报的数量不足10份。“单从成本的角度考虑,电报业务是赚不到钱的,但考虑有客户特别是少量老年客户可能还需要这个业务,这些年,电报服务依然在坚持。”中国电信广西公司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周师傅就是中国电信南宁分公司最后一批坚守的电报人。去年底,一名年长的同事退休后,他就成了南宁唯一一名兼职的报务员。3月31日下午,他在接待完广西最后一名公众电报客户后,作为电报人的使命也就此结束。周师傅深有感触地说:“时代一直在进步,我们也总要拥抱新事物。”

也许日子就是这样,新事物不断诞生,老事物渐行渐远。变与不变之中,那些值得我们珍惜和怀念的场景,总会留在记忆深处。

“电报的没落是技术的没落,我们怀念,但是并不伤感。”多名南宁老电报人感慨,因为技术的发展,让人们生活得更加便捷。没有了电报业务,还有更多更好的电信业务来服务消费者,“从这个角度来讲,曾经激荡的‘电波’并没有消失”。

新闻推荐

南宁楼市“小阳春”未能持续 3月成交11896套新房,同比数据基本持平

南宁市住建局官网截图春尚楼市之论市南国早报南宁讯(记者李俭芹)每年春节过后,楼市渐渐回暖,被业界称为“小阳春”。但今年的...

南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南宁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南宁一市民给自己发了广西最后一份公众电报 走过137年广西电报业务正式说再见)
频道推荐
  • 硬地上铺砂子种草植树业主质疑小区绿化造假 事发柳州市颐和家园小区,林业园林部门称不符合绿化规范已叫停施工
  • 钦州港海关与钦州港同频共振10年 建设国际一流港口 打造对外开放高地
  • 万亩茶山变“金山”
  • 产业旺 乡村兴
  • 容县群众体育 风景这边独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