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杨波通讯员杨锡文
11月25日清早,南宁市西乡塘区苏卢村热闹起来。村口黄泥沟是村民们通往市区的必经之路,沿着堤坝步行三五分钟,便可汇入车水马龙的安吉大道。
黄泥沟是心圩江12条支流之一,是自然形成的一条狭长排水渠。过去,沟里淤泥堆积、河道狭窄不畅,加上沿线村民生活污水直排,导致水体发黑发臭。每到雨季,河道行洪不畅造成黑水反涌,便会漫过河岸灌进村里,是南宁市重点整治的38段黑臭水体中污染较为严重的一段。
放眼望去,苏卢村沿河房屋都做了抬高设计,不仅地基比一般乡村房屋高10多厘米,从路面走进堂屋,还要上三四级台阶。“即使这样,以前7、8月雨季时只要连续降雨超过3小时,家里就免不了被黑泥水泡。我们也轻易不开窗,否则成群的蚊子和臭气便涌进家里。”居民苏艳妃家就在河岸边上,她告诉记者,村子紧邻市区,但黄泥沟的糟糕环境“吓跑”了不少租客,村里房屋一二层很长时间处于空置状态。
民心所向,政之所往。近年来,该城区坚持“治水、建城、为民”城市工作主线,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按照“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生态修复、活水保质、长制久清”全流域系统治理思路,统筹岸上岸下、上游下游开展全要素治理,推动黑臭水体治理终端见效。
2015年起,随着南宁市全面开展黑臭水体治理,黄泥沟治理也提上日程。南宁市水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指挥部心圩江项目现场推进负责人雷永文说:“虽然黄泥沟只有3公里,但周边民房林立,古树众多。为了确保居民楼房安全,保持乡村风貌,我们光图纸就修改了不下3遍。”他说,该工程在拓宽河道时,绕开了村里的百年老树,并利用拉伸钢板桩巩固河床,防止水土流失。经过悉心整治,黄泥沟与上下游水域贯通,防洪等级提升至可抵御20年一遇洪水。
“现在,黄泥沟已经变成没有黄泥的生态河道。今年的雨季我们安然度过,还吸引了许多房客入住。”苏艳妃说。
黄泥沟的蝶变,是心圩江综合治理的喜人成果之一。作为南宁市流域最长、支流最多、服务人口最多的内河,心圩江整治河段流域面积48.66公里,流域城镇人口22.8万人,每天排放生活污水7.2万吨。为此,南宁市综合治理心圩江河道17.93公里,在其上、下游建设两座污水处理厂,日均污水处理能力达到9万吨,并规划预留了3万吨/日的拓展空间,建设综合性绿道21公里,为心圩江流域长治久清打下坚实的基础。项目建设过程中,充分尊重群众意愿,保留了原有古树,并保护性开发铜鼓坝遗址,重点打造四大主题园区和三大活力园区,构建群众休闲、活动场地,使当地群众守得住儿时记忆,留得住历史乡愁。
新闻推荐
关注“南宁兴宁发布”公众号,回复“购物节”获取抢券方式。消费资讯南宁讯“嗨购大赏惠聚兴宁”——南宁市兴宁区年终“购...
南宁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南宁,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