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获取网络信息调查结果
关爱老人情暖重阳
南国早报记者张文卉
不少老人喜欢和子女分享网络文章,但网文实为谣言。近日,记者就此问题在南国早报微信公众号上发起问卷调查,有500多名网友参与。调查结果显示,有毒、致癌、致死等关键词最容易抓住老人的眼球。社会学家表示,很多老年人轻信谣言甚至转发谣言,是出于一种表达的诉求,他们希望得到子女的回应,想与子女拉近距离。作为子女,要多关心陪伴老人,及时向老人辟谣。
1最爱转发健康类信息
随着智能手机普及,越来越多的老人沉浸在互联网的海量信息中。调查显示,49%的受访老人每天用手机浏览信息3个小时以下,35%的老人为3~5小时,11%的老人为5~8小时,8小时以上的占4%。
让记者感到意外的是,在老人获取信息渠道的选项中,通过邻居、亲戚朋友之间获取信息的占23%,远高于与子女沟通(14%)。
老人最爱转发哪些信息?调查显示,有毒、致癌、致死等信息最容易抓住他们的眼球,其次是养生长寿、治病减肥、领取红包等。
“一看标题就不靠谱。”南宁市民徐女士告诉记者,她母亲自从使用智能手机后,转发的帖子经常让她哭笑不得。刚开始,母亲只是转发给她,她觉得有些可笑但没有拆穿,后来母亲将这些所谓健康养生的帖子转发到家族群,但依然没有人理睬。
心理咨询师李祖枢说,很多老人身体欠佳,对死亡感到焦虑,所以对养生信息特别关注。而一些谣言通过“有毒”“致癌”“致死”等刺激性语言,配合看似“确凿”的数据以及“客观”的实验,让他们产生焦虑和恐慌,从而落入圈套。
为何老人会乐此不疲地转发网文?记者点开一些文章发现,结尾通常会有“赶紧转给亲朋好友”“不转就会如何如何”之类的语言,这是谣言惯用的套路。在这种诱导下,老人本着“利他”的初衷转发,却不知不觉成了谣言“二传手”。
记者了解到,一些“营销号”抓住了老人的关注点,借此兜售所谓的绿色食品、特效药品、医疗器械等,从而实现流量变现,将制造谣言变成了一门生意。
2“你终于跟我说话了”
在调查中,60%的受访者表示,老人在转发消息前,不会通过其他渠道求证信息的真伪。
“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李祖枢认为,部分老人的物质生活比较富足,他们更愿意花钱给健康多一重保障。而且,这些谣言帖中的语言,非常契合老人对健康的需求。此外,很多老人也很难掌握网络搜索能力,缺乏求证的渠道。
广西社科院文化研究所所长王建平认为,现代生活对老人而言比较孤独,在这样的氛围里,他们有表达的诉求。因此,老人转发各种信息,有时仅仅是精神上需要表达,他们需要的是回应,并形成一种交流。“即使你指出他转发的信息是错误的,大多数老人都会接受,他认为‘你终于跟我说话了’。”
调查也显示,当转发的消息被证实为谣言后,60%的受访者表示会虚心接受。不过,也有11%的人不愿承认,28%的人则选择置之不理。
王建平建议,面对老人转发的信息,子女应该及时回应,并正确引导。
3子女要多些反哺教育
调查中,65%的受访者表示,曾被网上的谣言误导。
2019年10月,腾讯110平台发布的《中老年人反欺诈白皮书》指出:当年上半年,该平台共受理中老年人受骗举报量超两万人次。其中,97%受骗的中老年人曾遭受资金损失,涉案金额从百元到数万元不等。白皮书还显示,从诈骗受害人群来看,60后群体更容易落入虚假投资等骗局,人均被骗金额最高。
南宁市民肖女士告诉记者,她母亲曾从手机跳出来的广告里看到某品牌滋补膏方,售价1000元6瓶,母亲差点就买了,“幸亏我一直跟她强调网上买东西容易受骗,一定要先跟我商量。妈妈告诉我之后,我到该品牌官方旗舰店一查,价格才20多元一瓶”。
王建平称,在信息海量的年代,老人会关注一些感兴趣的信息,尤其是一些自媒体夸张的标题。对此,他建议新闻媒体在注重文字严谨的同时,也应该在传播上做好包装,增加吸引力,吸引老人阅读。
“转移老人的注意力,帮助他们培育新的兴趣点。”李祖枢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朋友圈,生活充实的话就会没有时间去关注谣言,子女应该引导父母多接触正能量的圈子,让老人有正事做,提高幸福感。在国家和社会层面加强打击谣言的同时,子女们也应注意反哺教育。
新闻推荐
南宁晚报约你跑进五象打卡美景 本报联合FM950举办的接力跑活动11月1日举行,报名通道已开启
本报讯(记者廖欣)五象新区历经十余年的建设,城市发展日新月异,不仅有现代化的商务楼宇,还有生态宜居的青山绿水,城市功能配套愈...
南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南宁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