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初在新民、东葛路口建成使用的交通岗亭2000年后南宁市逐步建成的交通岗亭上世纪80年代的南宁交通指挥台(交警供图)
■本报记者周志英
通讯员黄东玲
70年栉风沐雨,南国边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穿梭在秋日的车水马龙中,感受日新月异的道路交通,你或许很难想象,多年前它们是什么模样?木质蘑菇形结构的交通岗亭,人工挥舞的红绿旗,手持的雷达测速仪……随着时代的变化,科技的创新,城市交通管理也发生了大改变。
近日,记者采访了编写《南宁市公安道路交通管理志》的退休民警陆益生以及现任交警支队科研所所长苏红帆,他们的讲述,为我们展现了跨越半个世纪的南宁交通管理变化。
老民警讲述城市交通变迁史
从警40年的民警陆益生,退休前曾任交警支队设施大队大队长,参与编写了《南宁市公安道路交通管理志》一书,一部城市交通管理变迁史,在他的脑海里不断浮现,虽然年代久远,但却记忆犹新。
陆益生1970年进入警队,当时被分配到南宁市公安局交通队(即现在的交警支队)桃源岗,彼时的岗亭位于桃源植物路口,为砖木六角形结构,“全市共有11个岗亭,除了最常见的砖木六角形,还有钢混圆形、钢混水塔形,朝阳岗的还是仿古雕花六角重檐形式,具有少数民族特色。”陆老的讲述,为我们还原了一段南宁交通设施和管理的变迁史。
上世纪50至60年代,随着在一些重要交叉路口设置交通信号灯,解放前建设的11个木质蘑菇形结构的交通岗亭全部被拆除,继而在全市11个路口另外建成砖木六角形、钢混水塔形等结构的交通岗亭。
此后,市区道路的扩建和车辆的增多,又新增建了一批路口,岗亭有的被拆除,有的重建。如今,所建的交通岗亭面积均较宽阔,有效改善了民警的工作环境,其建筑立面也注意与道路景观相辉映。
路口红绿灯从两色变为三色
岗亭的变迁,也伴随着红绿灯从无到有。陆老刚参加工作时,路口已经在使用红黄绿国际通用的三色交通信号灯,相比解放前交通警察用手势、红绿旗以及指挥棒指挥交通。红绿灯的出现,是个不小的进步。
“1951年,市区的信号灯只有红绿两个颜色。”1956年,学习广州的经验后,南宁开始逐步使用国际通用的三色交通信号灯。但新问题出现了,“信号灯灯具没有专业厂家生产,灯泡易坏,尤其一下雨就经常出状况。”陆老说,如果没有人手动控制,交通信号灯就失去作用。为改变这种状况,1980年南宁市公安局交通大队委托科技人员开始研究制作自动开关交通信号机,并于当年研制成功试用,但因机件结构复杂,维修率高,未推广使用。
从柳钢调到交警队的民警李若宁深受启发,自行成功研制,至1981年全市所有路口的交通信号灯都换上了他研制的“单点定周期自动信号机”。自此,初步解放了警力,民警可以走出岗亭,配合自动交通信号灯管理疏导路口路段上的交通秩序,纠正各种交通违章。
经过不断改善,信号灯从用材到安装上都有改进。1996年以前所安装的信号灯均用水泥杆,且均为架空电缆线。后期新建和改建了一批路口交通信号灯,采用金属信号杆取代水泥杆,信号灯电缆管线也改为地下铺设。
1994年,南宁与西班牙圣科交通工程公司合作建设南宁市现代化交通管理系统。1998年初,系统基本建设完成,引进的交通信号机在市区36个信号灯路口正式运行。从此市区内交通信号灯的信号控制进入多时段网络协调控制时代。
2000年,南宁交警在一些路口使用大六角形伸臂信号灯杆、LED(发光二极管)信号灯安装成车道信号灯、方向指示灯和人行横道信号灯。自此,新建或改建的交通信号灯都采用这种寿命长、耗电少、光波长、亮度好的LED灯,并且都配建人行横道灯,一直沿用至今。
交通标志牌和标线不断改进
标志牌和标线,在解放后不久出现。
1955年,市区街道开始出现标志牌的身影。当时的标志牌全部是用铁板制作的油漆牌,板面为黄色底、凸起的黑色图案、符号、文字,其中禁令标志增加凸起红边框红斜杠,标志杆为角钢,标志内容主要有警告、指示牌,在城郊接合部的道路上设有市区与郊区的分界牌。
1999年,南宁按照新的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国家标准来设置交通标志牌和标线。1955年,南宁市用白油漆在市区施划交通标线,因效果不好,后改用白瓷碗砸成小块,粘贴在沥青线上,做成白色车道分界线和人行横道线,可太阳暴晒沥青熔化,这种交通标志线就自然解体了。后来,陆续采用过用瓷砖和瓷瓶镶嵌路面、使用普通白色调和漆划线以及用沥青砼粘白瓷片来做路面标线。
1999年6月,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颁布了我国第二套《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国家标准(GB5768-1999)。自此,南宁市辖区内的道路交通标线与标志一样,开始全面执行新的国家标准。
科技应用交通管理迈向现代化
相比交通设施的不断完善,道路交通管理在技术上也不断创新。
上世纪90年代后,发展速度陆续加快并逐步走向成熟。在经历早期的摸索总结后,1994年5月,南宁市开始筹备西班牙圣科交通工程公司的技术,重新建设南宁市交通管理现代化系统工程。
整个系统由交通控制子系统、交通监控子系统、交通诱导子系统、交通管理信息子系统、地理信息子系统、车辆卫星定位子系统构成。历经两年的建设,于1996年底该系统的第一批路口信号控制机试运行并初获成功。至1998年初,项目的各子系统先后建成。使南宁市道路交通管理技术应用实现了质的飞跃。
系统顺利投入使用,被现任南宁市交警支队科研所所长苏红帆称之为划时代的进步。“该系统投入使用后,缓解了民警的劳动强度,改变交通管理的勤务方式,还能有效解决路口阻塞问题,提高道路的交通通行能力。”苏红帆总结道。
一直到今天,得益于一整套现代化系统工程的成功应用,交通管理借助科技力量凸显出的作用愈发重要。
电子警察在各大路口“执勤”
南宁市对道路交通违章(法)的查处,从1950年至1999年期间都靠交警人工进行。2000年交警支队开始筹建交通违章自动监测系统(即电子警察)。
2006年,覆盖面已扩展到老城区的各重要路段。其间,手动雷达测速仪、酒精检测仪陆续出现。随着电子警察的普及,手动雷达测速仪逐渐被取代。近年来,随着交警部门加大对酒驾醉驾的打击力度,酒精检测仪被广泛应用到日常执法中。
“截至2019年10月,全市361个路口(段)安装了1300多套固定式电子警察,高清镜头下,交通违法一目了然。”苏红帆说,办理违法处理、一键挪车以及查询便民服务等信息的途径就更多,尤其是“微交管”小程序的上线,既提高了办事效率,也方便了群众。
此外,绿波带的打造,礼让斑马线的倡导,“蓄水式放行”的实践……在探索城市道路交通管理的漫漫长路上,公安部门从未止步。如今,通过对“大数据”的整合,又成功搭建了 “南宁交警情报大数据研判平台”,跨越式地提高了交警部门对南宁市交通情况的精准研判和全面掌控能力。
所有的改变,都源自时代发展的需求,所有的进步,都是为了明天更美好,人民出行更顺畅。
新闻推荐
南宁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助推公共文化服务 带孩子研学传统民俗文化
孩子们在孔庙体验“开笔礼”。南国早报记者刘豫摄南国早报南宁讯(记者刘豫)南宁孔庙里了解传统中华文化,体验传统开笔礼仪式...
南宁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南宁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