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南宁 今日武鸣 今日隆安 今日马山 今日上林 今日宾阳 今日横县
地方网 > 广西 > 南宁市 > 今日南宁 > 正文

光影变幻忆流年 绿城大地日月新

来源:南宁日报 2019-09-30 06:09   https://www.yybnet.net/

南宁欣欣向荣,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赖建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前身是小乐园医院。图为小乐园医院大楼。(市一医院供图)1962年的南宁机场航站楼。 (南宁吴圩国际机场供图)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南宁百货大楼。(南宁百货供图)1974年的邕江大桥一带。(郭小平 摄)1997年的南宁兴宁路。 (郭小平 摄)▲如今,南宁市场上的商品选择多样,群众消费水平不断提升。图为市民在南百家电(朝阳店)选购电视机。

本报记者刘增璇摄▲去年,承载着南宁记忆的老南宁·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开街,现已是市民、游客休闲娱乐购物好去处。

本报记者潘浩 摄▲如今,中国杯国际足球锦标赛等国际性赛事在南宁举办,市民在家门口就能观赏精彩赛事,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本报记者宋延康摄本版撰文:本报记者李静莫岚远韦峭

王志鹏郭少东荣融 胡明峰▲自南宁万象城进驻后,为市民带来购物、餐饮、娱乐“一站式”消费体验。

(中建三局二公司南宁分公司供图)▲新建设的民族影城为市民带来更震撼的电影观影体验。本报记者潘浩 摄▲南宁市医疗卫生事业得到蓬勃发展,设备越来越先进,群众可享受到更优质更值得信赖的医疗服务。 (市一医院供图)

70年的辉煌,70年的精彩,南宁人民群众把好日子都放在歌里过。

在广西首府南宁,昔日的老街小巷变成了文化街区和城市大道,昔日简陋的医院变成了功能齐全的综合性医疗集团,昔日的小型电影院变成了高端影城,昔日单一的购物方式变成了多样化购物体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南宁市各族儿女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时代的变迁反映在每个人的身上,他们或经历、或见闻、或创造,经历的虽然是不同的时代,但收获的是同样的快乐与美好,这一张张新旧照片记录着南宁的过去和现在,展现了全市人民群众满满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照片里的变迁

从黑白到美颜,不同时代有着同样美丽的记忆

从黑白到彩色,从彩色到无纸,岁月改变的不仅是照片,还有人们的生活方式。

这是一张摄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照片,黑与白、光与影勾勒出的是当时人们生活的淳朴与简单,如今看上去并不自然的摆拍,在那个年代却是一种时尚。

那个时候,照片里的人物与其他南宁人一样都未曾想到,现在的生活会变得如此色彩斑斓:高楼大厦、秀美邕江,世代居住的城市如花园般漂亮;高铁出行、手机自拍,旅游可以变得很简单。

照片里的4位人物都姓莫,是兄妹关系,他们成长在一个大家庭,曾住在邕江边的老宅,大门对着的就是邕江。那是一个需要挑水的年代,为了方便用水,以前很多南宁人都选择住在江边,莫氏兄妹所住的老宅如果还在,就有过百年历史了。这是莫氏兄妹保存的最老的照片之一,如今由老五莫肖玲保管,珍藏的不只是兄妹们的青春,还有一个时代的记忆,每当看到这张照片,思绪又回到了那个年代。

“我们从小就生活在邕江边,走出大门,就可看到宽阔的邕江。”莫肖玲说。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拍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拍生活照更被视为奢侈,他们能拍下这张合影,还是因为有了亲戚的帮忙。那是一个下午,7兄妹中有3位在外干活,家中留下4位,一位在照相馆工作的亲戚路过她家门口时看到这4兄妹,就决定给他们拍张生活照。“首先的感觉是新鲜,然后是兴奋,我们4个立马跑回屋穿上新衣服,以邕江为背景,拍下了这张黑白照片,珍贵的一刻就这样留了下来。”

20世纪90年代末,江边的老宅拆迁,7兄妹各自组建了家庭。随着社会的发展,兄妹们从厂矿宿舍区的住宅楼搬进了商品房,住房条件改善了,生活也越来越好。如今,兄妹几个担心的不再是衣食住行,而是如何拍出漂亮又有设计感的自拍照,然后发布在朋友圈分享。

“时代变了,城市变了,生活的方式也变了,那种挑水砍柴的日子一去不复返。如今拍张照片,一部手机就能解决,不仅可以随时随地拍,还可以尝试各种美颜模式,像我这样的老人也能拍出年轻时尚的效果。”莫肖玲乐呵呵地说。

这几兄妹虽已进入古稀之年,但生活更有趣,经常相聚旅游,照片不计其数,在朋友圈晒出所见所闻成了他们最大的乐趣,并把这份快乐与亲朋好友分享。邕江更是他们最不能忘却的地方。“‘百里秀美邕江’太漂亮了,江岸宛如公园一样。”莫肖玲说,以前根本无法想象现在的城市能发展得如此之快,通讯发达、交通便利,昔日只有几条街的南宁变得如此现代化,她为能生活在新时代而感到高兴和幸福。

医院里的变迁

从简陋到先进,群众得到更全面医疗服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刚成立的时候,医院医疗条件很差,学科门类也不齐全,很多学科都是空白。”宋鸿基翻着相册,回忆起当年不禁有些感慨。

宋鸿基今年105岁,是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的退休医生,经历了小乐园医院、南宁市立人民医院,再到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变化,亲眼见证了南宁市医疗事业的发展。

1951年,宋鸿基来到市一医院工作时,医院还没有耳鼻喉科。“当时的医院已经初具规模,住院部有3栋病房,分别为南楼、北楼、正楼,科室只分设内科、外科和妇产科,直到我来了以后才开创了五官科。”

就在科室成立不久,南宁市区暴发白喉病,通俗地讲就是喉梗阻。患者都是3到7岁的小孩子,当他们来到医院时,已是三级或四级重症患儿,生命悬在分秒之间。“情况非常危急,只能就地手术,有时就在门诊病床上直接做手术,有时在病房里的病床边做手术。”宋鸿基回忆说。

在宋鸿基的带领下,市一医院的耳鼻喉科逐渐发展起来。“现在医院可以做难度很大的手术了,如眼科可以做晶体植入手术,外科可以做截肢、断肢再造等,检查仪器越来越先进,患者满意度也越来越高。”看着今天的市一医院,宋鸿基感到十分欣慰。

现在,他还时常回到市一医院走走看看,对医院的建设发展竖起大拇指称赞道:“变化真的太大了,有崭新的大楼,还有齐全的高端医疗设备和人才队伍。这在过去根本不敢想象,而现在都实现了。”

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的老院长符德林也有着同样的感受。“1965年,我随丈夫来到南宁支援边疆卫生事业建设,当时的医院医疗设备和条件非常简陋,夏天连电风扇也没有。”符德林说,一栋三层小楼,只有59张病床,这便是建院之初的南宁市第二人民医院。

“现在我们医院就是‘高大上’,那是过去从来没有想到的。”91岁的符德林说。

近年来,市二医院规模不断扩大,已成为一所集医疗、急救、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于一体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担负着江南区及周边县区的医疗、急救、保健、防疫任务。2014年,医院医技外科大楼投入使用;2017年,门急诊内科大楼热火朝天地动工,大楼建成后,医院床位将增至2625张,总建筑面积将突破10万平方米。今年9月17日,市二医院医疗集团正式揭牌成立,市二医院的发展又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南宁市医疗卫生事业发生了巨大变化:从过去简陋的医疗环境,到如今林立的现代化大楼;从落后的医疗仪器,到3.0T核磁共振、高压氧舱等国内外先进设备;从看病难、看病贵,到就近看病不花钱……随着南宁市医疗卫生事业的飞速发展,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服务需求不断得到满足,百姓有了更多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市场里的变迁

从攒票到多选,迈入商业综合体时代

从1956年南宁百货正式挂牌营业,到逐步崛起的商业步行街,到一站式购物中心,再到近几年迅速崛起的城市商业综合体,南宁城市商业发展经历了近70年的变迁。悦荟广场、万达广场、万象城、航洋城等商业中心相继落成营业,不断为南宁市民的潮流品质生活加码。

商以城在,城以商兴。作为商业承载体,城市商圈与城镇居民的生活水平密不可分。回顾历史,你会发现,南宁商圈的变迁史折射出的是南宁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史。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初期,从上世纪末到进入21世纪,再到如今的新时代,伴随着市民消费诉求的不断升级,老商圈不断扩容,新商圈不断涌现,新兴业态蓬勃发展,南宁城市商业正在形成以商业综合体为主的多个商圈局面,呈现出民族大道“沿线多点分布”、其他区域商业地标多元化崛起的分布格局。

一座商场,带活一个商圈。一个商圈的兴起,改变着一座城市的商业格局,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品质。

在20世纪70年代,手表、自行车、缝纫机“三大件”可是南宁人的挚爱。在那个年代,这3样物品只能在一个地方凑齐买到,那就是老南宁人最熟悉的南宁百货。当时的南宁百货,商品最全,是值得信赖的商场,能在南宁百货买件物品,那可是一件能炫耀的事情。就在市场经济开放之前,不是有钱就能买到东西,要买大件商品或电器,不但要攒票,有的还要有“指标”。

1978年,对于中国人来说,这是具有重大转折意义的一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在神州大地吹起,带来了市场的转变,和平商场、民族商场等集合个体经营户的商场逐渐进入市民的视野,消费方式的转变让这些后起之秀成为“新宠”。

2003年,万达集团在南宁开发了第一代万达广场,并在2004年开业。多年以后,航洋国际、万象城等多个大型商场先后在南宁落地。进入21世纪后,南宁的商业经济迎来了全面发展的时代。当前,东盟万科里、大唐天城购物中心等相继开业,五象航洋城、南宁首创奥特莱斯、万象汇、南宁宜家等商业综合体也正有序规划建设中。

70年来,南宁人经历了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供销社、国营商店、集体商店、个体商店凭票购物,到八九十年代的逛百货商场购物,到21世纪的商业综合体,实现“一站式”逛街购物、休闲娱乐,再到当下进入“互联网+”时代,网购成为南宁人主要购物方式之一,时代在变,消费方式在变,人民群众生活方式越来越便利。

南宁市统计局提供的数据显示,2017年,南宁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高达2204.161亿元,是1958年的2560倍,2018年南宁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9%。如今,南宁的消费品类剧增,消费场所不断增加,人民群众的消费能力持续提升,消费市场呈现出欣欣向荣、活力无限的局面。

生活里的变迁

从简单到多彩,群众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这是一张拍摄于上世纪50年代的照片,照片里是民族电影院,也就是现在民族影城的前身。这是南宁市第一家国营电影院,始建于1951年,1991年扩建后更名为“民族影城”,长期属于广西的龙头影院。

提起民族影城,家住民生路的何娜依然记得,虽然当时的影院没有现在的现代气派,但人气却很旺,特别是到了周末,市民们排着队在影院门口买票,里面承载了许多南宁人年少时的欢乐和记忆。何娜回忆,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南宁人的文化生活相对来说较为单一,影院的数量不多,能去民族电影院看一场电影是最时髦的生活方式,每次学校一说要看电影了,他们都要激动好几天。何娜说,那时的文化娱乐,除了看电影,就是到南宁市工人文化宫游泳、溜冰、猜灯谜、唱歌跳舞、打牌下棋、观看比赛等。

2003年5月,由于南宁市城市建设的需要,南宁民族影城拆迁并移址到东盟商务区,2014年华丽转身成为新民族影城,是一个集电影、娱乐、美食、休闲文化于一体的大型文化综合体。现在电影院越来越多,影片种类越来越丰富,市民观影的选择越来越多,民族影城不再是唯一的选择。

现在何娜闲暇之余还经常去广西文化艺术中心,一场场精彩的剧目在这里上演、一曲曲动人的旋律在这里回响、一出出高雅艺术在这里传播,为南宁乃至全广西的人民奉上集视觉与听觉享受于一身的文化盛宴。近些年,南宁各大文化场馆拔地而起,成为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图书馆里享受阅读快乐,博物馆里感知历史沧桑,规划馆里看城市未来,游泳馆里体验运动趣味,体育馆里观赏精彩赛事……相比从前文化生活的单一,现在文化生活更加绚丽多彩,这些场馆大大提升了城市品位,更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来,南宁市群众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和提高,获得感和幸福感持续增强。南宁市不断加大对文化基础设施的改造提升力度,努力为群众提供标准化、均等化的文化活动阵地。广西文化艺术中心、南宁孔庙、民歌湖大舞台、南宁博物馆等一批功能全、品质优、档次高的文化设施、场馆陆续建成投入使用,极大地丰富了南宁市群众的文化娱乐生活,这是市委、市政府“以人民为中心,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生动实践。

随着南宁市民文化需求日益多样化和不断升级,各公共文化场馆均在文化服务上下功夫。特别是针对节假日推出的多样性、特色性的活动,深受市民和游客欢迎。读书、跳舞、看演出、听讲座,南宁人时刻都能感受到文化带来的快乐。

机场里的变迁

从T0到T2,航空业发展实现质的飞跃

“您好,请出示您的证件。”9月26日下午,南宁吴圩国际机场国内旅检科科长梁仲敏正在T2航站楼值班,与同事配合默契,有序引导乘客接受安检,仅用十几秒时间就完成相关工作。到今年,梁仲敏已在南宁吴圩国际机场安检岗位上工作了27年,在三代航站楼开展过安检服务工作。

1992年,梁仲敏进入南宁吴圩机场安检站时,机场还在使用被称为T0的老航站楼,那是南宁机场的第一座候机楼,即现在旧航站楼旁的货运楼。那时,南宁机场每天只有两三个航班,但因当时机场只有一条安检通道,老旧的安检设备又经常出现故障,梁仲敏和同事们工作量不小,还要经常手工检查才能完成安检。之后,机场增加了国际航班,梁仲敏和同事们就得在国际安检通道和国内安检通道两头跑。

1998年,南宁机场T1航站楼投入使用,梁仲敏和同事们第一次换了工作地,来到了T1航站楼工作。T1航站楼启用时,国内安检通道增加到5条,国际安检通道也增加到2条,可是安检科几乎没东西要搬,因为新航站楼配备了当时国内主流的安检设备,装备实现了质的飞越。

随着南宁的快速发展,区位优势越加突出,南宁机场旅客吞吐量和航班量飞速增长,梁仲敏所在的旅检科工作越来越忙碌,机场逐步给人手紧缺的旅检科补充工作人员。梁仲敏没想到,这座在建设时很有前瞻性且服务设施及功能达到了国内先进水平的候机楼,却在10年的时间里达到了饱和。2002年南宁机场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百万人次,2008年突破300万人次,超出了机场的设计能力。

2014年9月25日,南宁吴圩国际机场T2航站楼“双凤还巢”正式启用,梁仲敏再次换了工作地,来到了第三座航站楼。全新的航站楼让旅检科拥有了更好的设备、更多的安检通道和更多的安检人员,负责旅客安检的工作人员有400多人,梁仲敏所在的国内旅检科有200多人,是整个机场最大的科室。

梁仲敏表示,这27年,他见证了南宁机场航站楼的变迁,设备越来越先进,旅客越来越多,为能陪伴南宁机场的成长而感到荣幸和自豪。

首府南宁的区域性国际城市地位越来越凸显,“南宁渠道”持续拓宽,这给南宁机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2018年,南宁机场旅客吞吐量达1509.2万人次,突破1500万大关,国际、地区航线航班旅客吞吐量111.4万人次,其中东盟航线航班旅客吞吐量92.5万人次;南宁机场执飞航线共172条,其中东盟航线28条,覆盖曼谷、吉隆坡、新加坡、胡志明等25个东盟城市,实现东盟10国首都城市全通航,还开通南宁—莫斯科洲际航线,实现广西欧洲航线零的突破。

民谣里的变迁

从旧民谣到新民谣,不停传唱老街老巷里美好声音

“落雨大,水浸街,阿哥担柴上街卖……”一首民谣将思绪拉回到旧时光里的南宁,随口吟唱的民谣歌词里,诉说着过去南宁人的生活点滴。

“又见落雨大,水浸街,冇见阿哥担柴上街卖,满街阿嫂着名牌,车水马龙辉盛世……”民谣歌声仍旧飘扬,南宁人的生活图景却添上了新时代的印记。南宁民谣代表性传承人谢桂友改编的新歌词描绘的,正是南宁人努力奋斗所成就的今天。

南宁民谣是老街老巷居民随口都能哼上几句的旋律记忆。在过去的金狮巷、银狮巷、解放路等南宁老街老巷里,流传着各种不同内容的南宁民谣。谢桂友自小耳濡目染,记下了很多流传已久的民谣,直至现在,即使已年逾花甲,唱民谣、编民谣却从未停止。

过去的解放路是老南宁最早的商业中心,阿哥上街卖柴,挑夫白话叫卖芝麻糊……从解放路走到民生路,绕过兴宁路,穿过金狮巷、银狮巷,人到哪里,吆喝声就跟到哪里,民谣也就传到哪里。

“记忆里的街巷在时光人流中,慢慢破旧了。”谢桂友回忆起金狮巷往日的模样不由感慨道,随着自己慢慢长大,沿街的吆喝声淡了,繁华的街道也失去了往日的光彩。城市不断发展变迁,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老街巷里的居民逐渐搬了出来,周围也建起了高楼大厦。

本以为会湮灭在历史进程中的老街巷,不料拥有了焕发新貌的机会。南宁市提出将兴宁路、民生路和解放路3条老街及金狮巷、银狮巷2条明清古巷进行修缮改造,以延续南宁“文脉”,建设历史文化名城。2018年12月23日,老南宁·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开街迎客,重放光彩,现代生态宜居城市与老南宁历史街区交相生辉,成为百里秀美邕江之畔一颗耀眼的历史文化明珠。

国庆将至,老南宁·三街两巷历史文化街区里,往来的人流、繁华的商圈、浓郁的人文气息汇集,慕名而来的游客纷纷与古色古香的老街区合影留念。退休多年的摄影爱好者黄世球时常带着相机逛一逛生活过的地方,一砖一瓦、每个角落、往来游客都存进了他的相机中。

黄世球经历过这片老街区的繁华,也见证了如今的新貌。旧日繁华的街道变成大商圈,破旧的老建筑成为历史文化根脉,冷清的街道再次热闹起来……“老城里的新印记,这就是城市变化发展的最好说明啊!”黄世球笑着说,过去沿街叫卖的挑夫不会想到,如今的街道下奔跑着地铁这条“地龙”。

对于广大南宁人来说,无论是过去的挑夫,还是如今在老街巷里留下欢笑的市民游客,都是存在民谣里的时代声音。“南宁民谣总是诉说着南宁人的生活。”谢桂友说。

新闻推荐

各民族群众共享“团结盛世长寿面”

本报讯(记者宋延康)昨日,由南宁市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举办的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文艺会演活动,在中华中路社区民族之...

南宁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南宁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光影变幻忆流年 绿城大地日月新)
频道推荐
  • 硬地上铺砂子种草植树业主质疑小区绿化造假 事发柳州市颐和家园小区,林业园林部门称不符合绿化规范已叫停施工
  • 钦州港海关与钦州港同频共振10年 建设国际一流港口 打造对外开放高地
  • 万亩茶山变“金山”
  • 产业旺 乡村兴
  • 容县群众体育 风景这边独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