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羽兵
虽然母亲去世八年了,对母亲的怀念和母爱的守望却令我如刀割般痛彻心扉。子欲养而亲不在,每每夜深人静,我追忆母亲一生的点点滴滴的印记,往事如电影一样一幕幕浮现在我眼前,早已泪如珠落,泪湿衣襟……
走进记忆的深处,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我成长在贫苦的农村家庭,一家七口住着土改时分到的几间又破又旧的砖瓦房。每天天未发白母亲起床了,一边点着煤油灯,一边烧着一大锅水多米少的木薯粥,待到稀粥烧开便唤我们兄弟姐妹几人起床。我们急急忙忙灌了几碗清澈透底的木薯粥直奔村尾的小学,母亲也拿起劳动工具到生产队出工,临走前不忘叮嘱我们认真学习。看着我们远去的背影,母亲瘦小的脸庞才露出欣慰的笑容。要知道,在那个苦难的年代里孩子就是她唯一的精神支柱。
母亲贫苦出身,外公长年多病,哭瞎了眼睛的外婆外出流浪讨生活,母亲让人卖到外村的一户人家做养女,受尽养母的虐待。后来母亲逃回外公家,外公节衣缩食送母亲读书。母亲嫁给父亲后,父亲长期在外工作,母亲因操劳过度而体弱多病,挣的工分不足,多少次生产队分口粮时经常挑着空箩筐回来,那份无奈是外人所不能理解的。因为贫穷家徒四壁,我们受尽别人的白眼和欺负,但是母亲硬是咬着牙用木薯红薯之类的杂粮含辛茹苦把我们抚育成长。
苦难是一笔人生财富。我们兄弟姐妹几个奋发图强,读书后先后参加了工作,结婚生子。后来将母亲接到城里生活,母亲也先后为姐姐带小孩,为我带小孩……母亲就如一台不用休息的机器运转着。年岁不饶人,母亲几十年来一直疾病缠身,数次在南宁、梧州的大医院住院做手术治疗。
那时,看着母亲苍老的笑容和羸弱的身子,不禁鼻子一酸,脑海里闪现出中学时与伙伴踩着月光放学归来时,村口母亲那翘首期盼的身影。那时母亲刚收工回来,顾不上劳累,总是守在她的孩子回来的路上,从不言悔。
2010年的“五一劳动节”那个晚上,是我刻骨铭心的日子。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病后,母亲撒手人寰,走完她苦难的人生道路。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想到母亲为子女付出了毕生所有,不求子女丝毫的回报,伟大的母亲怎么不令我柔肠百转?在朝朝夜夜里,我只能闭目回忆着母亲的点点滴滴,倾诉心中绵绵的悲痛与永远的怀念。
新闻推荐
本报南宁讯(记者/文彩云)“推进‘一事通办’改革,1067项服务事项入驻市民中心办理;推行‘双休日不打烊’政务服务,让人民群...
南宁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南宁,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