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采访团记者们体验“无感过闸”采访团记者在广西民族博物馆体验广西民族文化的多姿多彩秀美邕江吸引记者们纷纷拍照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10月23日,中央(及部分省区市)媒体组成的采访团走进南宁市开展“辉煌60年·壮美新广西”大型采访活动,先后来到百里秀美邕江、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广西南南铝加工有限公司、广西民族博物馆、南宁园博园等地,实地了解南宁在生态建设、文化建设、科技创新等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
关注1
生态环境
百里邕江更秀美绿城更宜居
一座城市,有水就有灵气,穿城而过的邕江是邕城之魂。23日,采访团一行来到邕江滨水公园,一幅美丽的邕江滨水长廊画卷缓缓铺开,两岸风景如诗如画。
站在岸边,可以看见邕江美景和对岸五象新区日新月异的变化。大家纷纷举起手机和相机拍照、拍视频,感叹:一步一景,移步异景,烟雨中的邕江,美不胜收,百里邕江更秀美。
南宁市城乡建设委员会主任韦杰鹏在现场介绍说,邕江综合整治和开发利用工程按照治水优生态,建城促宜居,为民为依归的思路,打造的民心工程。项目全长74公里,包括两岸滩涂、护岸工程、绿化工程、便民设施工程等。
采访过程中,采访团的记者们对“百里秀美邕江”点赞,纷纷赞叹南宁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和谐发展。“南宁市大力开展邕江整治开发,邕江两岸大变样,百里邕江更秀美。”经济日报社广西记者站副站长童政说,治理邕江对促进南宁生态文明建设和提升市民获得感具有重要意义。他在采访中深深感受到了邕江整治带来的巨大变化,这是一项民生工程。他将以点带面的方式,用文图等报道方式,展现改革开放40年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年来南宁市生态文明建设和改革发展的辉煌成就。
关注2
科技创新
“无感过闸”乘地铁令人期待
如今,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正在发展成为引领南宁乃至广西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面旗帜。作为中关村与南宁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自觉行动,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是采访团不少记者此行的重中之重。
如果进地铁站乘车,不用买票,也不用刷卡刷手机,只要正常行走就能过闸,何其方便?23日,在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采访时,咪付(广西)网络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新一代基于人工智能的咪付全态无感识别系统深深吸引了采访团记者们的目光。
“无感过闸的技术来了!”手拿背包过通闸机时不需要停下,行走间闸机自动打开,直接过闸,记者们体验后竖起大拇指点赞。
咪付网络为什么选择南宁、选择中关村?咪付全态识别和常见的人脸识别有什么区别?什么时候可以启用?……面对记者们的提问,咪付(广西)网络技术有限公司CIO黄紫丞回答称,咪付网络技术有限公司是广西本土一家专注于人工智能、物联网技术研发和应用的高科技企业,是首批入驻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的企业。
据介绍,与人脸识别“刷脸”不同,咪付全态识别技术是“刷人”。它结合人体姿态特征和人脸特征,乘客在行走中不需停留,实现“无感过闸”。目前,全态识别系统已经过规模测试,并开始在南宁地铁试点应用。预计不久的将来,南宁市民可真正体验无感过闸。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国广台靳丹妮说,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是此行采访关注的内容之一。她赞叹,咪付全态识别技术让人耳目一新,南宁在创新技术方面实实在在地为市民日常生活带来了便利。她将通过手中的笔记录下南宁在科技创新、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的成就。
在广西捷佳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智能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前,记者们停下了脚步。该公司董事长温标堂介绍说,智能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是“种田神器”, 登录系统,轻触按钮,滴灌、喷雾、施肥自动开启,实现远程控制,可以减少人工和成本,提高效率。
农民日报广西站记者高飞说,南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成就令人赞叹,农业领域方面的科技创新能力也在国内处于比较先进的水平。他将通过图文等报道方式展示南宁改革创新的发展,进一步推广智能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
关注3
民族文化
悠久历史多彩文化展醉美民族风
广西是一个以壮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的省区,聚居着壮、汉、瑶、苗、侗等12个世居民族。多彩而独特的民族文化,也吸引了四方来客的目光。23日下午,采访团来到广西民族博物馆参观,体验多彩的广西民族文化。
蒙蒙秋雨中,以壮族铜鼓为原型设计的广西民族博物馆,让人眼前一亮,独特的造型彰显了浓厚的民族风格。
在馆内,左江花山壁画图片展再现了壮乡古老的文化景观。左江花山壁画在2016年成功申遗,成为中国第49处世界文化遗产。采访团对此叹为观止,随后参观了壮族铜鼓、织染绣文物以及广西各地各民族民居建筑、服装配饰、生活习惯等方方面面,领略广西各民族多彩独特的服饰文化和淳朴浓郁的民族风情。而骑楼的历史再现,也体现了广西在岭南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对于广西的铜鼓,大家的印象尤为深刻。迄今,广西发现了从春秋晚期到清代末叶各个时期的铜鼓,种类齐全,数量达2000面以上,铜鼓拥有量为世界之最。新华社总社的记者陈子夏感慨道,广西有很多独特的元素,无论是自然风情还是民族文化,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而近年来广西举办了各种重要活动,也反映了广西在发展进程中不断进步,影响力日渐扩大。
关注4
园林建设
南宁园博园生态造园理念获点赞
如果说民族博物馆让采访团从历史和文化角度去了解壮乡,那么,即将开门迎客的第十二届中国(南宁)国际园林博览会园区带给大家的,更多的是自然与生态之间的和谐之美。
行走在宽敞的五象大道,穿过热火朝天开发中的城市新区,采访团来到南宁园博园,这里正以崭新的面貌令人刮目相看。整个园博园主园区用地276公顷,规划内地块为典型的岭南丘陵地貌,现状由18处丘陵、16处废弃采石场,北部那罇河,中部清水泉,南部矿坑等多处水体以及小规模村落组成。
园博园共设九大功能区,分别为主入口景区、玲珑湖景区、滨水画廊景区、展园景区、清泉湖景区、七彩湖景区、遗址公园景区、配套服务区和田园风光区,在最大程度保留原始地貌的基础上,充分打造“生态、文化、共享”的特色园博。目前园区建设基本完工,各项收尾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中,12月将邀请八方游客“冬季到南宁看园博”。
走在园博园中,采访团的记者纷纷对山、水、林、泉、湖的景致赞不绝口,更对其尊重自然与生态的造园理念点赞。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广西站的记者邓君洋笑言,自己在广西工作,以前没有来过园博园,希望能让在南宁的每个人每个冬天都能来看园博,“因为它这个主题就是冬季来南宁看园博,希望不仅仅是今年,每一年都能保持下去”。
新闻推荐
南宁三职校订单班的同学和企业代表击掌加油。(唐文芝摄)本报讯(记者陈媚通讯员唐文芝)10月16日,在南宁三职校与上海连锁餐饮企...
南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南宁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