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课上,教师交流教学经验。
师生对话,学生上台分享学习心得。
10月18日,南宁市第三十三中学举行第五届课堂教学“开放日”活动。活动以“多元对话”为主题,积极探索在学科核心素养理论指导下的“1266”生本课堂教学模式,打造学校课堂教学品牌。活动主要针对高一、高二班级,涉及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等9个学科,各学校老师、学生家长代表等600余人参加听课评课。
好课多“磨”
好课程是“磨”出来的,为把最好的开课状态展现出来,各科老师在活动前进行了多次“磨课”:邀请同科目教师来评课,不断接收学生的反馈,对课程进行精心打磨,反复设计教学环节。
高二语文组教师黎雪梅在“磨课”过程中颇有心得:“文言文最好的教学方式,是能让学生轻松而快速地理解文章文言重点,掌握文章内容大意。而‘放开手’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生物组教师檀莲莲在“磨课”中发现学生对课本内容的自主学习能力较弱,存在不会分析实验、对实验设计无从下手等问题,对此,教研组不断给出意见,逐步解决“磨课”中的问题。活动当天,檀莲莲在上课前先给学生发放了一张“导学”试卷,试卷上列出了该节课的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巧设数据和坐标曲线图,以此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拓展性思维,不断解决“磨课”中发现的难题。
多元对话
为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增强沟通的有效性,南宁三十三中在教学中采用了“多元对话”的教学方式,即“老师与课本的对话”“老师与学生的对话”“学生与学生的对话”。“老师与课本的对话”即老师根据教学内容特点,立足于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在授课前,熟悉课本,找出一套适合的教学方案;“老师与学生的对话”即老师与学生对话时,除了单一的问答模式,还进行多主体对话,引出更多的话题,产生思想火花;“学生与学生的对话”即学生之间进行课堂作业的交流,产生新的思考。
为达到“多元对话”的教学效果,高一(14)班地理科教师陈铭斌根据学生喜欢探案的特点,与班级学生拍摄了课堂小视频,通过学生演绎的微视频《绑架案》导入,将课本“热力环流”的知识点和案件结合在一起,让学生迅速进入侦探角色,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活跃了课堂氛围,使学生轻松掌握课本知识,并将所学知识运用于现实案例中,教学效果显著。
评课学习
在每个学科两节展示课之后,参加活动的专家、老师们结合听课情况进行了热烈的探讨和评课。
“课程颠覆常规教学顺序,直接探索地理现象,找到地理的规律原理。课堂愉悦,但又链接高考。”教师陈燕红作为此次活动的市中心组成员、市高三中心组成员、南宁三十三中地理教研组长,在评课中表扬了陈铭斌的课程内容。
此次活动的评课环节,让老师们得到了教学交流与学习的机会,老师在观看学习、讨论学习的过程中不断优化教学方式,学生与老师对课本知识进行充分的探索和思考,促进教学相长。
新闻推荐
10月上半月,南宁300多辆车未礼让斑马线被曝光,网友们认为 礼让斑马线,不仅是文明更是守法
对以上话题感兴趣的朋友,欢迎关注公众微信平台“南国早报”(微信号ngzbnews)。南国早报南宁讯(记者赖武慧)10月上半月,300多辆...
南宁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南宁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