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岁小朋友在制作“点米成画”。 南国早报记者 李俭芹摄
南国早报南宁讯(记者李俭芹)七夕节又名乞巧节或七姐诞,妇女有“乞巧”的习俗。七夕前一天的8月16日,南宁市蒲庙镇那莲村古圩热闹非凡。原来,这个村以“巧”闻名,当地人用五谷点画,数百年来,自发举办那莲赛巧节,比拼哪家女子手更巧,已成为广西的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那莲古圩也因此成为南宁市“点米成画”传承基地,如今就连小孩点画技艺也很惊人。
8月16日下午,那莲古圩格外热闹,记者赶到现场时,村民们正在举行祈福仪式。南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组成员苏恺精向大家介绍了赛巧节的来历。那莲村是一个古老的村庄,莲江绕村而过,传说七仙女在七夕当天下凡到莲江沐浴。此后,每年七夕前夜,法师就会在江边祈福,迎接七仙女下凡,而村民也会在这一天扮成七仙女下凡,挑莲江水回家,祈祷饮后身体健康,心灵手巧。
在七夕前,各家“巧妇”会用染色的五谷拼出各种画面。在以前,谁家女子做的画漂亮,各家男子就会争相求娶。直到现在,村里还保留着这个传统,在七夕来临之前,做好五谷点画、刺绣、果盘、花灯等各类工艺作品在家门前展示,而家里的巧妇们也会身着独特绣妆,向客人介绍自己的作品。记者在一户居民家看到,“牛郎”和“织女”脚踩祥云,衣袖飘飘地出现在画面中,如果不仔细看,很难发现这幅画是米做的。
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上面临难题,但“巧文化”在那莲村没有被年轻人遗忘。在当天的活动中,近百名小女孩静静地坐在桌前,用牙签将已经染色的米粒粘起来,形成五彩斑斓的画面,有中国结、各种动物、瓜果等,惟妙惟肖。作画的小朋友中,最小的年仅4岁,她耐心地坐在凳子上,细心地用米粒画出一只小狗,围观者无不称赞。原来,点米成画早已经进入课堂,记者在该村的学校内看到,“巧”字被写在教学楼上,并写进校风。
新闻推荐
一事一议龚文颖据《南国早报》报道,8月13日,南宁交警发布消息称,从8月10日至9月9日,交警部门将开展为期一个月的城市交通环境...
南宁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南宁,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