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新闻 武鸣新闻 隆安新闻 马山新闻 上林新闻 宾阳新闻 横县新闻
地方网 > 广西 > 南宁市 > 南宁新闻 > 正文

订计划、许承诺、买礼物……期末了,这样的激励有效吗? 快来跟老师一起“抓”住孩子的心

来源:南宁晚报 2018-01-16 07:28   https://www.yybnet.net/

■本报记者梁静

“抓紧时间好好复习,期末考好了,就奖励你。”“如果这次考试进前10名,寒假就带你出去玩。”……在激励孩子主动学习这件事上,家长虽然费尽心思订计划、许承诺,买礼物等,但是对孩子不一定都有效。怎样的奖励对孩子才有效?这是家长们最为关心的问题。就此,我们邀请了“南宁市优秀专职心理辅导员”云景路小学心理辅导教师寻慧君老师,请她来给大家支招。

1

来自家长的顾虑:

奖励与成绩挂钩,内心其实挺矛盾

进入期末复习阶段,为了能更好地鼓励孩子复习,有的家长开始搬出“杀手锏”,与孩子立下约定:考试排名进步,或分数提高,将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采访中,记者了解到,这样的家长还挺多。

家长王女士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就对女儿施行期末奖励。在她看来,奖励只是一种方式,其目的就是为了能更好地激励孩子。如今这一政策已经施行了4年,奖品从文具、图书、玩具,到提高零花钱等。

“奖励效果还是比较明显的!”王女士说,女儿一直比较粗心,有了奖励许诺后,她复习更有动力、考试也更仔细了。有两次,数学、语文期末考试都拿到了双百分。尽管奖励效果显而易见,王女士却也有顾虑,这样做是否太功利,让女儿变成只有看到奖励才会努力的孩子?

采访中,在期末考试时,该不该用奖励的方式,家长们对此看法不一。有家长认为,给孩子提供一些物质奖励,能激励孩子的学习兴趣和热情,是对孩子取得好成绩的充分肯定和鼓励,让孩子感受到家长的关怀和期望,有利于提高孩子学习的积极性。

也有家长提出,家长应该让孩子知道,学习是自己应该做的事,不能让孩子的行为习惯全依赖外部奖励,聪明的家长应该在如何激发和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上下功夫,而不应简单地用物质奖励的办法。否则,可能会引起孩子的攀比和一味追求物质奖励的心理,这对孩子今后的发展不利。

2

老师这样回答:

正确使用奖励,并不会惯坏孩子

对于家长内心的顾虑,寻慧君老师指出,首先认识什么是“奖励”。在心理学上,奖励是对人的某种行为给予肯定与表扬,并使人保持这种行为。对于家长而言,其奖励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品行、习惯。

正确的使用奖励百利而无一害。寻老师举例说,在学校里,老师常常给予一些奖励给孩子,比如在云景路小学,积累印章、贴纸,就可以获得礼物兑换券,兑换心仪的小礼物。学校奖励的目的,都是为了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使用奖励这一方式,能更明确地指出孩子的学习目标。

“奖励是否变味,就要看家长奖励的目的是什么。”寻老师说,有的家长一开口就提物质奖励,比如:考试好了就送孩子一台电脑,或者一个大红包等。细问得知,家长平日工作忙,物质奖励往往最容易实现。但是,这样的奖励方式对于家长虽然省事,但同时也省去了对孩子教育的心思,长此以往,孩子容易陷入只为了奖励而学习的误区。

3

关于奖励需要这般用:

对于中高年级的孩子,精神奖励远比物质奖励奏效

奖励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来自物质上的奖励,另一种则来自精神上的奖励。哪一种奖励的方式更胜一筹?寻老师说,对于年龄小的孩子,物质奖励比较有吸引力,但当孩子到了三年级以后,有了自己的思维,他们更青睐来自精神上的奖励。

有的家长可能会疑惑,精神上的奖励是否太过简单了,对孩子没有起到鼓励的作用?对此,寻老师表示,其所说的精神奖励,主要体现为家长愿意为孩子去做的事,或家长能够陪伴孩子完成的事情。

寻老师举例:家长可以与孩子民主讨论后,一同实现一个心愿,它可以是一次全家人的旅行,可以是一次周末跟小伙伴的独立出行,也可以到外婆家、奶奶家小住一段时间。这样的心愿,不仅可以在孩子心中“留”很久,也会成为其下次努力的动力。

需要注意的是,有的家长会提议以一顿美食作为对孩子的奖励。寻老师建议,物质奖励可以是一本好书、一个心爱的文具盒等,但不建议采用食物或者金钱作为奖励。不仅仅是因为食物吃完了就没有了,在孩子心里不会留下东西,还因为在心理学中,食物与生存有一定的联系,当将食物作为奖励时,会让孩子潜意识地将其与生存挂钩,从而认为这是一种威胁。

奖励一定要实现,实现不了会成为一种打击

“奖励是一种短而快的方式。它效果明显,但并不是长久之计。”寻老师指出,伴随着孩子的成长,得到物质奖励的时间间隔会越来越长。一开始,奖励可能是每一天,比如专注学习时、认真写作业时,会获得奖励,渐渐的,奖励会在孩子的成长中淡化,逐渐使孩子把学习的动力内化,变成自主学习。

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而言,他们更多需要的是家长的陪伴等来自精神上的奖励。这是因为,伴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们不断增强自己的社会性,精神、情感等方面的需求有所提升,从而追求在精神世界里的满足。

小志今年上小学六年级,爸爸承诺期末考试进步,就给他买一台电脑。但小志对此却不感冒,原来,他最想要的不是电脑,而是在寒假时,回到陪伴他童年成长的外婆身边住一段时间。但是,小志爸爸却很难满足小志的心愿,因为小志外婆家在福建省,爸爸没有时间送他回去。

孩子精神世界的满足,常常需要家长花费更多的心思。寻老师说:“我们常常会发现家长在给予奖励的过程中犯下这样的错误:一开始许诺得很好,但孩子按照约定达成目标,家长却因为忙碌等原因无法及时兑现承诺”。

寻老师指出:“实现不了的诺言,对于孩子而言会成为一种打击。此外,奖励要及时,只有及时的奖励才是最有效果的。推迟奖励,效果就会减少很多。如果无法实现奖励,家长不如在一开始就与孩子坦诚说明,并换其他内容。”

走进孩子内心不复杂,不妨一同制订奖励计划

对于孩子来说,奖励的有效性还取决于奖励的东西是否是他们真正需要的。寻老师建议,家长在设立奖励机制时,不妨让孩子参与奖励的制订。家长可以问孩子:“有什么办法能让你放学立刻写作业?有什么办法能让你在期末之前好好复习?如果给你奖励,你希望是什么?”让孩子参与奖励的制订,给他们提建议和想法的机会,会比家长单方面制订计划有效得多。

寻老师说:“其实孩子要求的奖励并非家长们想的那么复杂。比如,有的孩子就是希望家长能够陪伴她,有的孩子则希望听到父母说一个笑话,又或者是父母能给他一个紧紧的拥抱。”

“有的孩子提出,希望每个周末能够玩手机。作为家长也要客观看待,孩子提出这一要求背后的真正需要是什么,如果是希望用手机与同学进行沟通交流,那也未尝不可,只需要在时间上进行一定的约束即可。”寻老师说。总之,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家长多陪伴、多花心思,会有不一样的收获。

鼓励孩子学习后的成果,不如奖励他们的投入

哈佛大学的教授曾做过实验:把来自250所小学二年级到中学三年级的大约3.6万名学生分为两组做对比研究。第一组孩子获得“产出奖励”,比如考高分、比赛获得第一名等才能得到奖励;另一组孩子获得“投入奖励”,比如读完一本书、按时上学、认真做题,就能得到奖励。

结果是,第二组孩子在成绩提高上非常显著。为何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其关键在于只要读书、做题就给奖励,对于一个孩子来说行动是非常明确的。相反,考高分给奖励,却没有告诉孩子怎么样做的方法,虽然孩子也充满干劲,但孩子不知道怎样做,无从下手。

所以,如果真的想让孩子有学习动力,奖励孩子学习后的成果,不如奖励他们的投入。另外,奖励的目标参考应该是越具体越好。

新闻推荐

十一届自治区政协召开第50次主席会议 陈际瓦主持

本报南宁讯(记者/周珂王春楠)1月15日,十一届自治区政协召开第50次主席会议。自治区政协主席陈际瓦主持会议。会议审议通过调整后的自治区政协十一届二十六次常委会议日程,调整后,自治区政协十一届二十...

南宁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南宁,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订计划、许承诺、买礼物……期末了,这样的激励有效吗? 快来跟老师一起“抓”住孩子的心)
频道推荐
  • 硬地上铺砂子种草植树业主质疑小区绿化造假 事发柳州市颐和家园小区,林业园林部门称不符合绿化规范已叫停施工
  • 钦州港海关与钦州港同频共振10年 建设国际一流港口 打造对外开放高地
  • 万亩茶山变“金山”
  • 产业旺 乡村兴
  • 容县群众体育 风景这边独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