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资料图片
编者按
据媒体报道,被誉为“右手写诗,左手写文”的台湾著名作家余光中,12月14日病逝高雄,享年89岁。
余光中1928年出生于南京,祖籍福建永春。他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自己写作的“四度空间”,其文学生涯悠远、辽阔、深沉,为当代著名文学家、诗人、散文家。
余先生生前与广西文坛多有交集,曾应邀到广西大学做“诗与音乐”的专题演讲,也曾应邀参加南宁二中参与承办的第三届全国校园文学研讨会。本报记者采访了部分相关人士,听他们说大师的往事,追忆大师令人难忘的风范。
南国早报记者蔡立梅
2006年11月11日上午,南宁国际会展中心,余光中先生在第三届全国校园文学研讨会上做讲座。讲座最精彩的部分,是余先生和与会者互动,并用中英文朗诵他的自选诗作。
讲座结束,不少粉丝还意犹未尽,在余先生退场的路上蜂拥而上,把他团团围住,想多问几句的,想签名合影的,想近距离多看几眼的……余先生慢慢地走,不急不慢,波澜不惊,尽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的淡定从容。
当天下午,余先生应邀到南宁二中与该校文学社的师生座谈,告诉他们“高中是学问的上游,上游清则下游畅”“要勇于按自己的理想去写作”。站在孩子们中间,他温和地笑着回答他们的问题,在他们带来的书上签名。若不知内情,还会以为这只是一位温文尔雅的老教师和学生们普通的一席谈。
如今,追忆这一幕,我努力想用一个词来形容余先生,只想到了“谦谦君子”。
当天的讲座上,有一个插曲:余先生起初并没有朗诵《乡愁》,与会者偏偏“揪住”不放。在满足众人心愿前,余先生说道:“很多人说我是诗人,其实他们大概就只读过一首《乡愁》。写这首诗我只用了20分钟,但这种思乡的感觉,从我离开大陆后在我心里已经有20多年了。这首诗变成了我的名片,但这张名片太大了,把我遮住了。”
也许,余先生是有意想淡忘“乡愁”的。昨日,雨丝绵绵,载着余先生去了。
余先生曾说:“很多英雄人物紧要关头都变成了诗人:项羽兵败垓下,四面楚歌,他变成了诗人,吟唱‘力拔山兮气盖世\’;刘邦也是诗人,回到故乡,他击足而唱《大风歌》。英雄没有诗,未免太寂寞了。”
是的,“英雄没有诗,未免太寂寞了”,但余先生不会寂寞的,此刻,就让我们重读余先生的这首诗《当我死时》,送别先生:“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覆盖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
新闻推荐
年内信托业最大罚单“花落”中泰信托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泰信托”)。12月6日,上海银监局公布了对中泰信托的行政处罚决定。据公开资料,2015年,该公司通过自主支付的方式向借款人发放较大金额贷...
南宁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南宁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