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在南宁市南部,以传统农业生产为主。自“美丽乡村”建设活动开展以来,家乡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道路硬化了,路灯有了,小草更绿了,花儿也多了,一幢幢楼房拔地而起。通村公路宽整平坦,路旁是一幢幢屹立在碧绿山坡的楼房,房前屋后整整齐齐,鸡鸭禽类圈养。稻田间的小溪、池塘水质清澈。
以前村里小商店周边零食包装纸、塑料袋随处丢,经过整治,人们养成了不乱丢乱倒垃圾的习惯,越来越多的人敢于站出来指责不文明行为,爱护环境共建美好家园蔚然成风。
生态文明村的打造是家乡的又一可喜变化。
家乡的“生态文明村”不搞大拆大建,不搞简单的“涂脂抹粉”。针对家乡的实际情况,一场颇具声势与规模的清除残垣断壁、清扫庭院、硬化道路、改造房屋外立面工作在村里铺开。原来的红泥砖房变成了更具壮族元素的“壮家楼”,小青瓦房掩映在青山绿水之中。变化的背后是大家的共同努力。注重规划、因地制宜,解决污水横流及养鸡养鸭养猪等带来的污染问题,并建立长效机制。拆除了屋前屋后的零星牛栏,统一建设集体牛栏;建设了环村道、巷道、篮球场、公厕,安装了路灯等,并在周边种树、种花。
李大哥外出创业成功,回到家乡开创了开田三农科技有限公司科技示范园,投资1000多万元,以“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按土地入股分红,村民到手的分红不少于500元。还以该科技示范园为龙头,辐射带动屯里坡形成“确保水稻、花生产量,扩大绿叶蔬菜、辣椒、瓜果种植面积”的致富模式,走出了一条生态农业、旅游、休闲度假的新路子。大多数村民利用冬闲地种植蔬菜瓜果,收入提高了。
今年春节给我感受最大的是乡亲们精神面貌的变化。以前晚上村里漆黑一片,没有什么地方让大家聚在一起。如今村里基础设施逐渐完善,有了篮球场,村民们晚上也愿意出来纳凉、聊家常了。大家在球场上比赛拔河、举办二月二村集体活动,球场成为村民情感的“联络点”。正月初七村里邀请了镇里的艺术团给村民们表演节目。村民还“众筹”进行拔河比赛,大家笑得合不拢嘴。
(有删节)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胡光磊通讯员张林忠蔡华)近日,记者从市扶贫办了解到,西乡塘区积极开展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工作,以“零容忍”的态度严肃查处发生在扶贫领域的“四风”和腐败问题,确保国家扶贫政策不折不扣...
南宁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南宁,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