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新闻 武鸣新闻 隆安新闻 马山新闻 上林新闻 宾阳新闻 横县新闻
地方网 > 广西 > 南宁市 > 马山新闻 > 正文

“联”出就医新模式 百姓看病更便捷 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推行医联体实现基层群众看病便利化

来源:南宁日报 2017-12-25 07:08   https://www.yybnet.net/

市一医院骨科专家覃奇文到三塘镇病患家中进行医疗服务。在市一医院的帮扶下,三塘镇卫生院的硬件设施不断提升。

本报记者 潘薇薇文/图

过去,看大病要到市里的大医院排队,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做大手术,还能享受到三甲医院的服务……得益于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医联体建设,兴宁区三塘镇多数群众切身感受到了就医便利化。

作为一所三级甲等公立医院,同时也是南宁市综合医联体的牵头医院,自去年12月以来,市一医院主动发挥引领作用,紧跟深化医疗改革的步伐,不断壮大医联体队伍,逐步建立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上下联动、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的分级诊疗机制,让医联体“联”出高效用,造福邕城百姓。

“造血式”帮扶提升基层医疗水平

“我母亲今年81岁,上个月因为摔跤导致股骨损伤,尽管是在镇上的卫生院做的手术,但得到了市里大医院专家的接诊。”兴宁区三塘镇居民韦姣玉说,此前她完全没想到在基层卫生院也能享受三甲医院的医疗服务,而这,只是市一医院在医联体建设中“造血式”帮扶的一个缩影。

作为南宁市综合医联体的“龙头医院”,市一医院按先简后繁、先易后难、先松后紧的思路,以技术帮扶为基础,以科学建设为框架,以院际合作为目标,与基层医疗机构共同探讨“大专科、小综合”的建设思想,逐步推进医联体合作进程。

一份数据展现了市一医院的帮扶历程:自去年12月以来,先后派出呼吸内科、血液内科、骨科、耳鼻喉科、妇产科、急诊科等多个科室的25名专家到三塘镇卫生院坐诊,派出2名专家长期在卫生院挂职;同时,接收该卫生院7名医师和6名护士进修学习,每个季度至少为三塘镇卫生院举办1次学术讲座……“市一医院的专家到卫生院里坐诊、挂职,解决了三塘镇居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对于我们基层医护人员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三塘镇卫生院内科医生冯立群说。

此外,为了更好地提升基层医疗水平,市一医院还为三塘镇卫生院引进了数字化医院信息管理平台。“卫生院没有专业的心电图诊断医生,我们通过该平台联通市一医院,实现心电图远程会诊。”三塘镇卫生院院长韦冬梅介绍,截至今年11月底,市一医院给卫生院共传回心电图报告1566份,为及时识别心梗病人并立即进行转诊救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医联体给我们基层医疗机构带来的好处太多了。”韦冬梅介绍,2016年至今,市一医院投入近200万元资金帮扶卫生院提升硬件设施,其中180万元用于改善卫生院的就诊环境,指导急诊科的建设工作,帮助梳理就诊流程,并扩建停车场,增加了40个停车位。

在市一医院的“造血式”帮扶下,三塘镇卫生院顺利通过南宁市乡镇卫生院急救示范点验收。

打通内部“关节”让医联体有效运转

“医生跑、技术跑,病人不用跑。”得益于医联体的建设,三塘镇卫生院与市一医院建设完成一套规范的上下级转诊机制——双向转诊,通过双方科室之间相互转诊,病人只用出示双向转诊单就可办理相关入院手续。

“上个月有一名老人胃出血,由于卫生院没有输血的条件,于是我们立刻联系市一医院。当天下午,该名患者顺利转入市一医院,晚上就做了手术。”韦冬梅介绍,由于加入了医联体系统,在卫生院就医的患者可以立即转往市一医院进行治疗,待患者逐渐康复,再转回卫生院进行调理。

还是在三塘镇卫生院,去年12月,一名60多岁的患者出现腹痛、呕吐等症状,市一医院的专家通过与该卫生院进行远程会诊,初步诊断该患者心肌梗塞,于是第一时间开通“绿色通道”。半小时后患者被及时送达一医院,40分钟后完成心脏支架手术。

市一医院在建设紧密型医联体的过程中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一是通过机构设置,成立医院医联体质量管理中心,下设有医疗、护理、院感、检验等8个质量管理组和医联体综合服务部,各质量管理组专家对成员单位进行质控督导及管理,指导执业校验、晋升等级医院等工作;二是科学开展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工作,对上转病人开通“绿色通道”,优先接诊、优先检查、优先安排住院,同时鼓励和引导病情稳定的住院患者转到医疗联合体下级医院继续治疗、康复;三是开展远程会诊,建立远程医院中心,落实心电诊断中心和影像诊断中心,方便与成员单位开展远程医疗工作。

统一的技术标准、统一的诊断路径、统一的治疗规范、统一的服务管理,基于此,市一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医联体网络,打通了各医疗机构的内部“关节”,让医联体有效运转。

让百姓就医更及时更便利

市一医院骨科二区副主任医生覃奇文今年8月到三塘镇卫生院挂职,他先后指导该卫生院开展了股骨头置换术、骨科髓内钉固定术、膀胱取石术、白腺疝修补术等45例手术,该卫生院外科住院病人比去年同期增加了60余人次,切实为当地老百娃解决了就医困难。

81岁的老人黄利英今年11月不慎摔伤,家人本打算把他送到城里的大医院进行手术,但又担心路程颠簸影响老人家伤情。三塘镇卫生院告诉他们,市一医院的专家要到卫生院来为老人家做手术。“手术进行得很顺利,母亲恢复得很好,术后一周就可以下床了,现在行走利索多了。”女儿韦姣玉跟记者算了一笔医疗账:如果在市里的三甲医院动手术,他们的花费在5万元左右,最高只能报销60%的医药费。但在卫生院做手术,仅仅花费3万元左右,且最高可以报销90%的费用。韦姣玉说:“母亲做的股骨头置换手术报销后仅花费8000多元,医联体真是又方便又惠民。”

经过一年的建设,市一医院的医联体队伍不断壮大,截至目前,与市一医院签署医联体合作框架协议的医疗机构共43家,签署双向转诊合作协议的医疗机构共48家,进行委托检验检查合作的医疗机构共26家,这些医疗机构分布在兴宁区、青秀区、邕宁区、马山县、宾阳县等。医联体成员单位统计月报表(2017年1—6月)统计数据更是说明了市一医院医联体建设一年来的成效:双向转诊1100例,检验12358例,检查331例,麻醉会诊48例。

市一医院医联体的惠民便民还体现在家庭医生政策上。市一医院通过指导基层医疗机构制定个性化的医疗服务,整合医疗资源,让群众看病就医更加方便和满意。

三塘镇居民黄先生的家离卫生院仅有1公里路程,但由于腿脚不便,他到卫生院看病需要走上20分钟。自从黄先生与卫生院进行了家庭医生项目签约后,他看病方便多了。卫生院对其身体状况进行了总体评估,根据黄先生的要求制定个性化服务,并派专门的医护人员上门开展医疗服务。

“除了到卫生院进行部分检查,多数情况是我们上门进行用药指导、推拿、针具等服务,真正实现患者足不出户即可享受就医服务。”该卫生院医师韦万军介绍,在市一医院的扶持和带领下,该卫生院的家庭医生工作开展仅2个月就有1500多名群众签约。

新闻推荐

马山县成立旅游协会

本报马山讯12月3日,马山县旅游协会在该县小都百景区揭牌成立。当天,与会代表选举产生了旅游协会首届名誉会长、会长和副会长,并将办公地点设在该县古零镇乔老村小都百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内。首任会长...

马山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马山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联”出就医新模式 百姓看病更便捷 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推行医联体实现基层群众看病便利化)
频道推荐
  • 硬地上铺砂子种草植树业主质疑小区绿化造假 事发柳州市颐和家园小区,林业园林部门称不符合绿化规范已叫停施工
  • 钦州港海关与钦州港同频共振10年 建设国际一流港口 打造对外开放高地
  • 万亩茶山变“金山”
  • 产业旺 乡村兴
  • 容县群众体育 风景这边独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