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奚振海
开栏语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进教育公平”,“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近年来,我区持续加大投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财政拨款、学校建设、教师配置等方面向农村倾斜。但同时,乡村教师“下不去、留不住、干不好”的状况还在不少地方存在,作为教育资源最重要一环的师资力量,依然是制约着达成教育公平目标的首要原因。
用公益力量充实乡村教师资源,是有益的尝试和补充。美丽中国支教项目,就是抱着达成这样的目标而来。该项目从全国知名高校中遴选热心公益事业、关注农村支教的优秀大学毕业生,加以系统培训之后,输送到急需补充年轻教师的农村中小学校去。并以两年一期,换人不换岗的方式,保持支教项目的长期性、延续性。这一项目的实施,给农村教育带来了新鲜力量,增加了社会关注,在其进入广西一周年之际,本报推出这组报道。
在马山、上林、田东、那坡等县的中小学,活跃着一群来自天南地北的年轻人。他们20多岁,思想活跃,色彩斑斓。他们在广西的乡村勾画美丽图景,在孩子们的心中播撒甜蜜、爱、勇气和奋斗的种子!
他们是支教老师,来自美丽中国支教项目。
服务广西六县
美丽中国支教项目是北京立德未来助学公益基金会下设的教育非营利项目,于2008年启动,其愿景是“让所有中国孩子,无论出身,都能获得同等的优质教育”。项目通过“两年轮换制”,实现一岗多人,为教育资源匮乏地区提供持续稳定的师资力量。
2016年8月,经过半年多的筹划,项目顺利落户广西,首批56位支教老师服务上林、马山、隆安、田阳、田东的20所学校。今年9月,广西项目老师增加到107位,增加了百色市那坡县,扩充到25所学校。
校园由此变样
“这些老师一来,教师队伍马上年轻化了,学校有活力了。”马山县教育局局长黄汉仕对记者说。该县加方乡福兰小学,之前教师平均年龄为53岁,“都是马上退休的老教师了,你再要求他进行教学改革,也不大现实。”年轻老师来了之后,之前开设不起来的英语以及音体美等课程,也都陆续上线,“孩子们开心多了!”支教老师不但充实丰富了学校的教学力量,带动了本地老师的工作热情,还把当地的情况对外发布、推介,带来了更多的社会关注。
学校的很多闲置设备也得到了利用。田阳县那满镇露美小学有一批教学设备,在支教老师到来之后被真正利用起来。“用3D打印机、数字机床上课,孩子们感到很酷。”该项目广西区域执行总监何流说,项目老师主要从国内知名高校选拔,广西地区的项目老师大多来自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等。而且这些人经过严格的入职培训,确保能够胜任乡村老师。
支教老师所到之处,教学教育面貌开始出现润物细无声的转变。田东县作登瑶族乡中心校校长罗逢秋这样评价说:“有支教老师的地方,给人感觉教学力量很雄厚,家长也觉得学校变了样!”他表示,以前常说以老带新,现如今,更应该是“以新带老”。
助力乡村建设
这些山外来的年轻人,不仅让孩子们充满了新鲜感,还给当地老师带来了冲击。他们也在悄然改变。“不少老师开始学习支教老师,掌握一些多媒体技能,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马山县加方乡加让小学校长黄宁说。支教老师带队的班级,成绩提升迅速。项目老师潘秀波在上林县木山乡木山中小学校支教,短短时间,他接手的班级成绩从全年级倒数第一跃升到第一名。
校园文化建设有声有色。支教项目在许多学校都开展图书室建设、提倡绘本阅读,打造音乐、美术、手工等各功能室,发起诗朗诵、大合唱、田野调查等各项活动。项目老师还走进当地农村、社区,和村民打成一片,“美丽影院”等项目成了当地的“美丽风景”,是村民们的聚会首选。
据悉,2018年,支教项目计划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指导下,开始服务河池市,并在随后几年中逐步增加项目老师,争取在广西达到300人的规模。
美丽中国支教项目的到来,吸引了更多的公益力量、社会资源将目光投注到广西的乡村。在这些支教老师的帮助下,广西众多的乡村小学,正在实现“美丽转身”。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胡光磊)按照市委统一部署,11月8日,市委副书记冯学军到马山县白山镇民族村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检查指导马山县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工作,了解基层群众的关切和期盼,听取大家对市委、市...
马山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马山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