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日娅在课堂上鼓励孩子让他们对学习有兴趣(受访者供图)
苏日娅
201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现于马山县加方乡加让宣明小学教学。目前教授二年级语文及六年级英语。
支教感受:和城市的老师相比,乡村的老师实在太辛苦!通过这一年的支教,自己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这个过程对我以后的生活,将会起到最重要的作用。
来自内蒙古的苏日娅毕业于清华大学,名校毕业的她本可以找到一份好工作,或是继续求学读研究生、读博士,一步步按着固定的人生轨迹往下走。而她却选择了一项在朋友眼中属于“头脑发热”的人生道路:到广西的山区当一名支教老师。为什么选择支教? 性格内向的苏日娅面对记者的提问坚定地回答:“选择了支教,将所学知识教给孩子是自己的职责,教书育人的过程中让我感到快乐。”
学校有了一间“解忧杂货店”
苏日娅在大学期间,曾经参加过学校组织的短期支教。这一段经历让苏日娅决心加入美丽中国支教项目,到教育资源匮乏地区,改善当地学生的教育现状。带着这个美好的愿望,苏日娅来到马山县加方乡加让小学,当起了一名支教老师,主要教导学生语文和英语。
从马山县城到加方乡,要延着崎岖的山路坐一个多小时的车才能到达。这里只有一所小学,学生180多人,学校的孩子大多是留守儿童,孩子们对学习兴趣不强,学习成绩上不去。苏日娅意识到,自己除了要适应南方的潮湿天气之外,如何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是她需要考虑的关键问题。
作家东野圭吾有部奇幻温情小说《解忧杂货店》,讲述人们将烦恼投进店内,第二天就会得到回答。苏日娅和其他支教老师在学校也成立了“解忧杂货店”这样的心理咨询室,大家一起解决受困扰的问题,如果自己没有答案,就将问题向外传送,通过和自己的同学或其他支教老师一起讨论,积极地解决同学们的问题,打开孩子们的心扉,让同学们很快就接受了苏日娅。
鼓励学生让他们爱上学习
在苏日娅来到学校之前,学校没有开设过英语课,刚到学校时,孩子普遍缺乏自信,有的孩子根本不敢开口说英语,课程开始得并不顺利。她毫不气馁,想方设法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班上有个同学叫蓝元杰,性格比较内向,上课不淘气但是也不怎么听课。苏日娅有意识地经常让这个同学起来回答问题,并在学生回答完问题时,总是表扬他。慢慢地蓝元杰座位越坐越靠前了,上课总是积极举手回答问题,他偷偷告诉苏日娅,以前从来没有老师表扬过他,苏日娅的表扬让他觉得很振奋。今年的期末考试,蓝元杰的英语考了100分。通过类似的教学,整个班级学生的学习成绩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每当同学们用英语告诉我‘You are a good teacher!’时,我总是感觉到无比快乐!” 苏日娅说。
支教让当地教育更好发展
支教老师在课程设计、教学方式、家校互动等方面都不遗余力,此外,还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项目,开拓了学生们的视野,为孩子们带来了真正的成长。
现在的加让小学学生变得更加开朗,语言表达能力也更好了,综合素质得到了明显的提高。加让小学校长黄宁认为支教老师给学校带来的不仅仅是优秀的师资,更有对当地老师的影响和改变。
黄宁说,希望能跟美丽中国一直合作下去,让这些新的教育方法、教学观念与当地教育融合,生成更符合当地实际的新东西,让当地老师能传承下去,影响和带动当地教育发展。
新闻推荐
唐旭群为村民送来邮件。(蓝喜妹摄)【点赞人物】马山县古零镇古零邮政所邮递员唐旭群【点赞事迹】提到邮递员,人们不禁想起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都会准时将邮件送到居民手中的“那抹绿色”。而乡村...
马山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马山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