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生敏(右)向蓝廷丰了解桑树的生长情况
山清水秀,风光旖旎,马山县白山镇民族村素有“桃李村”之美称。但是这里山多地少,自然资源较为匮乏。如何带领村里人致富?如何让外出务工人员在家门口创业就业?党总支书记蓝生敏多年来为此绞尽脑汁。如今,围绕“山字经”,他探索了一条带领本村村民致富之路。
探索适合本村致富之路
在摸索了多年后,蓝生敏渐渐明白,外面的经验再好也要适合当地情况。要想脱贫,只有适合本村实际情况才可行。因此,面对山多的现实,他意识到要围绕“山”做文章,念好“山字经”,才有好出路。
2015年春节前,蓝生敏向返乡过年的青年宣传政策,鼓励青年回乡创业,发展家乡经济,带动种桑养蚕、养殖黑山羊和山黄牛。村里成立种植养殖合作社,将农副产业与旅游项目连成一线,引来旅游开发公司,开发“观音洞”景点。
蓝生敏还向上级争取项目资金扶持,发动村民投工投劳,修建了7条总长18公里的屯级公路,解决了1800多名群众行路难问题,实现了20户以上自然屯全部通路目标。
“回来了就不想再出去打工”
村里的变化,让返乡青年蓝家克有了在家门口创业的冲劲。但如何创业,他也理不清头绪。政策指导、租地问题、村道硬化……在蓝生敏的帮助下,2015年,蓝家克在民族村上局州屯种下100多亩桃树和李树,打造“桃李村”。
“春天,桃树和李树开花,可以观赏,结果时还能引来游客采摘。”蓝家克心里这么盘算,并在果苗边开拓了真人版CS野战基地,进行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今年暑假,CS野战基地办了三期夏令营,他的投入开始有了收益。再过两三个月,农家乐也将开始运营。蓝家克的“桃李村”,将能解决32户村民就业问题。
“回来了就不想再出去打工了。”村民蓝廷丰告诉记者。他之前在四川、云南、贵州打过工,如今他回乡创业,种下了216亩果桑和农桑,还将投入资金养蚕。农桑的叶子能养蚕,果桑的桑果能卖,“即使市场不好,并能做成桑葚酒”。种下一次能管10年,这么一本万利的事,让蓝廷丰看到了希望。30多名村民在地里帮忙拔草、施肥、浇水,每天每人能有70元工钱。桑树有收益后,覆盖到的80户村民还将拿到分红。
成立三个种养专业合作社增收
目前,民族村以“乡愁”为主题,统筹发展农业产业、文化产业、电商等主导产业,在农业观光园、民俗宾馆、劳务输出、观光自行车、电商等项目基础上,逐步拓展相关业务。目前已成立马山县龙源农业种植专业合作社、马山县桃李村生态种养专业合作社、马山县元通山黄牛养殖专业合作社,预计今年村集体收益3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00元。2020年,村集体收益力争突破10万元,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8000元。
如今的民族村,一条条平坦的屯级公路融入错综有序的交通大环境中;一栋栋钢混结构的水泥楼房耸立在郁郁葱葱的竹林深处,村庄里,巷道干净整洁。民族村的知名度打开了,脱贫也指日可待。
新闻推荐
农旅融合发展现代农业脱贫攻坚插上“新翅膀” ——马山县乔利果蔬产业示范区获“自治区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认定
灌溉水肥一体化,让示范区种植实现机械化。杨盛摄“我把土地流转给了合作社,每年有租金,干活有工钱。”8月10日,在马山县乔利乡乔利社区三组一片百余亩的火龙果园里,贫困户林爱平正在忙碌着。2013年,以...
马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马山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