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1版)一次次地跑项目,一次次地寻找资金,一次次地开展培训,又一次次地带村民外出参观……终于,在田轶的不懈努力下,銮正村成立了銮正育肥牛专业合作社,2016年10月,投资61.5万元,占地2500平方米,一共70间可养育肥牛300头的集中式牛舍建成使用。
在田轶的推动下,目前銮正村有380户从事育肥牛养殖,其中包括贫困户206户,育肥牛存栏850头。“养了牛,日子好过多咯。” 村民隆海桂以前只种一些玉米、木薯,自从加入到集中式养牛的队伍后,建起了一栋90平方米的房子,并且在今年2月成功摘掉贫困户的帽子。
“只有把老百姓的事当成自己的事办,才能真正办好事,老百姓才把我们当成自家人。”田轶说。
让“空壳”村破壳而出
6月16日,马山县白山镇立星村委里人头攒动,立星村第一书记洪光说,今天召开的党员大会要讨论扶持村集体经济资金的投资项目,这是大家关心的问题,也是关系到村子未来发展的问题。“村里的党组织就是一座结实的堡垒,遇到任何困难都能抱团解决。”洪光眼里透露着自豪。
从过去党组织软弱涣散到如今发挥战斗堡垒作用,这条路洪光走得不易。
立星村曾被称为“空壳村”。用洪光的话来说,是要钱没钱,要人没人,特色资源匮乏,更不谈集体经济了。抓党建,促脱贫,是第一书记的第一要务。经与村“两委”班子协商,洪光将党员管理、党员培训学习、流动党员管理等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严格落实“三会一课”等制度,相关制度全部上墙公示。
立星村村支书莫群忠告诉记者,以前村里也开展学习活动,但次数少,主要以念文件为主,洪书记来了之后,对学习抓得紧,学习次数多了,结合村里实际,也有了更多讨论,“很多事情在大伙的讨论中就有了答案。”
洪光认为,只有让基层组织“活”起来,让广大党员“动”起来,才能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作用。在他的积极带动下,把党员培养成致富能手、把致富能手中的优秀分子培养成党员、把党员致富能手培养成产业带头人、把党员产业带头人培养成村干部的“四培”工程开展得有声有色。如今,4名致富能手已经成为入党积极分子。
过去的“空壳村”如今党旗飘红。“2017年,村里计划种桑养蚕项目实现创收10万元,挑战12万元;食用菌项目争取年内出菇,并掌握核心技术。”洪光的脑子里早就谋划好了立星村“一头引领,两翼齐飞”未来五年的发展思路。他说,将在党建引领下,进一步搞活立星村集体经济,让脱贫攻坚、乡村建设等工作同频共振,让村民实现多元化增收。
当下,立星村大棚里的果蔬生机勃勃,它们映衬了村民们的笑脸,也照亮了立星村的未来。
把“两委”班子拧成一股绳
上林县西燕镇侯面村曾是有名的贫困村,人均耕地不足0.5亩,1472人的村子,光贫困人口就有383人,贫困发生率为26.01%。贫困就像一块大石头,压得村民挺不直腰杆。
张轰烈来到侯面村任第一书记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抓粮食,让村民“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我就是从农村里走出来的孩子,我比任何人都清楚粮食对农民来说有多重要。”张轰烈说。
侯面村自然条件恶劣,加之种的水稻属低产品种,村民“吃饱饭”的问题亟须解决。很快,在后盾单位自治区国税局的大力支持下,第一批优良稻种免费分发到每一个贫困户手中。这一年,侯面村稻花飘香,沉甸甸的稻穗让人们看到了脱贫的曙光。也是这一年,张轰烈得到了村民认可,赢得了村民的信任。
“村里富不富,关键看支部”。如何将“两委”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如何通过党建引领把贫困村带上脱贫快车道?这是张轰烈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张轰烈用三个月的时间,走访了全村的所有贫困户,了解了贫困户的需求;抓住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契机,扎实推进学习活动,不让任何一个党员干部思想掉队;扎实有序做好换届工作,选好“当家人”,把选优配强“两委”班子与脱贫攻坚紧密结合,把党员致富带头人选进班子……如今,侯面村“两委”班子拧成一股绳,遇事班子一起商量,定了的事齐心协力去办,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越来越强。
在“两委”班子的领导下,村里成立了多个专业合作社,示范基地的建设更是让全村贫困户受益,年均为贫困户增加收入5000元;太阳能光伏产业一期一年发电带来6000元收入;与此同时,侯面村农副产品展销中心今年投入商铺经营200平方米,将给村集体每年带来3万元收益。
“张书记做的每件事,乡亲们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并当做一面旗帜,鼓励大家努力前行。” 原村支书卢云芳说。
思想扶贫“扶”出新天地
“大姐,我们又来打扰你们了。”伴随着清晨的小雨,毛鑫带着工作队员来到农户张家平家,了解这一家子的所需与所忧。毛鑫是南宁市法制办派驻兴宁区三塘镇那笔村的第一书记,像这样的入户走访,是她每天的工作。
自从来到那笔村,这个从来没在农村待过,也从未接触过农业,甚至五谷不分的第一书记,竟以令人叹服的速度,迅速融入农村生活:每天扛着锄头跟农民到地里种菜,蹲在花生地里拔花生,深入村民家中同吃同住了解情况;团结村“两委”班子,科学管理精准帮扶工作队……
“身为党员,身上得有股韧劲。”毛鑫说,啥都不懂的她,只有时刻牢记自己的党员身份,沉下心,带好头,吃透村里情况,了解农民想法,才能更好地开展工作。
经过考察,毛鑫了解到当地农民种植技术不高,且种植蔬菜存在较高风险,“如果销售不出去,那么成熟的辣椒就只能成片地烂在地里。”毛鑫说。为了改变现状,她果断做出一个大胆决定:转变传统的种植方式,找准特色产业,引进公司企业,种植经济价值高的农产品。
可是,大部分村民退却了,理由只有一个:只会种苦瓜豆角,其他的不会种也不敢种。
“要扶贫,先扶思想。带动村民发展产业,就必须先发挥村委的带头作用,发动村干部和生产队长,进而带动整村的产业。”毛鑫说。全村22个生产队,毛鑫和村委干部前去一一拜访,耐心地讲解宣传。同时,她还积极对接农业公司企业,寻找符合那笔村发展的产业。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毛鑫的努力推动下,那笔村逐步建立起了无花果、鲜切叶、沃柑、金花茶、童鸡、旅游等多个特色产业,投资规模超过2000万元,惠及全村41户贫困户,人均年增收4000多元。
“在脱贫攻坚战中,我们第一书记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我们相信,大家共同努力,众志成城,一定能打赢脱贫攻坚硬仗。” 毛鑫说出了广大第一书记的心声。
新闻推荐
参政议政谋发展深入调研出成果 ——民革南宁市委会为南宁市各领域建设建言献策
民革南宁市委会积极参与同心文化进社区活动。(民革南宁市委会供图)民革南宁市委会、南宁市红十字会联合开展“六一”“同心”慰问活动。(民革南宁市委会供图)本报记者潘立宇通讯员刁男男近年来,民革南...
马山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马山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