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在种植基地忙绿徐秀能面前整齐摆放着从冷库里挑选出来的供港蔬菜本报记者 程勇可摄
“以前地里只种玉米和稻谷,产量低,一年下来只能维持温饱。现在改种蔬菜,经济效益很好。”正在蔬菜种植基地里忙碌的马山县永州镇胜利村局旺屯贫困户黄连次高兴地说。胜利村是个贫困村,2016年9月开始迎来了脱贫希望——该村依托优质的气候条件和农业资源,吸引广西菜根谱农业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前来入驻,建起了512亩的蔬菜基地。如今,基地不仅产出大批新鲜蔬菜,还给胜利村的群众带来脱贫致富的希望。
无公害蔬菜远销港澳地区
“蔬菜种植基地的空气、土壤和水源品质都很重要,周围不能有大型化工厂、垃圾处理厂等污染源。港商对环境的要求也十分严格。”企业负责人徐秀能介绍,胜利村拥有四季宜人的气候以及优良的水土空气,蔬菜很容易生长。经过严苛的甄选,公司于2016年9月在胜利村建设蔬菜生产基地。但刚开始,在流转农户土地时遇到了困难。大部分村民都持怀疑态度,认为将土地租给公司后,自己往后的生活就没有了保障,拒绝将土地流转。
在这种情况下,永州镇党委、政府和公司工作人员走村入户耐心做群众思想工作,并给村民算了一本经济账:土地以每年600元一亩的价格出租给公司,村民不仅能获得固定的收益,还可获公司聘用在地里种植蔬菜。种出来的蔬菜,公司按照每斤6毛钱的价格回收,村民每个月的纯收入能够达到三四千元。实在的“回报”成功打消了村民疑虑,胜利村132户村民的500多亩土地得以顺利流转出来。
现在的胜利村,一大片绿油油的菜地焕发出勃勃生机,村民正在地里忙碌着采摘经过精心培育、长得饱满肥嫩的蔬菜。这些经过特殊方法培育出来的有机蔬菜,经过检测后将被直接搬上冷柜车,直运香港。
“基地里主要种植有十几种蔬菜,其中,菜心和芥蓝两种蔬菜最受香港市民追捧。”徐秀能介绍说,目前,基地已销售出300吨鲜蔬,远销香港、澳门等地区。
努力工作换来脱贫希望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村民流转土地以后,通过在蔬菜基地打工和收地租,一年收入比往常多了许多。村里建档立卡的贫困户黄连次,以前家里仅依靠着1亩多地种植玉米和稻谷,过着靠天吃饭的日子,一年收入仅2000多元。现在的她,把地租给公司,每天在蔬菜基地里起垄、定苗、栽苗、施肥和收菜。“公司采取计件方式计算收益,多劳多得,我每天能够收150斤菜。” 黄连次告诉记者,她每个月都能有5000多元的收入,一年收入超过5万元,和以前相比,简直是翻天覆地的变化。
村民韦爱鲜家里人口多,土地少,再加上96岁的婆婆长期卧病在床,是村里出名的困难户。把自家2亩地出租后,韦爱鲜成为蔬菜种植基地的工人,负责种植、包装、搬运等工作,每个月能拿到3000元工资。“蔬菜基地每个月准时发薪水,收入比以前多了许多。”韦爱鲜笑着说,关键是离家近,有空照顾老人和小孩。
徐秀能介绍,现在蔬菜基地总共聘用了150名工人,大部分都是贫困户。下一步,公司将继续流转农户土地,争取达到3000亩,打造300个无公害蔬菜大棚,提供超过900个工作岗位,让更多的贫困户到基地工作,让他们实现脱贫致富。“按往后的规划,我们还要养家禽。用蔬菜喂家禽,再用家禽的粪便转化成有机肥种菜,形成良性循环经济。”徐秀能说,企业将不断扩大种植规模,同时发展上下游产品链,带动附近更多群众,特别是贫困群众实现脱贫致富,走上小康的道路。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覃海明通讯员李文华“我们合作社目前参与的村民中,有一半是贫困户。今年四五月卖出了18万多公斤木瓜,人均增加近6000元的纯收入。”近日,马山县白山镇兴华村润田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韦情告...
马山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马山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