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片医生”戴海和他的名片。 (段柳健 摄)
编者按
他们爱岗敬业,恪守医德,刻苦钻研,用自己的专业技能为病人解除顽疾。他们每天做的工作就是治病救人,但是,把简单的事情做好了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事情做好就是不平凡。
他们温暖了无数的病人,也感动着你我。
本期开始,我们走进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一起去感受那里好医生的魅力和医德。
细心的市民发现,在南宁市第一人民医院门诊综合楼13楼骨一科病房的病床尾处,挂着一张巴掌大小的卡片。卡片上其中一面写着每个病人的主治医生的姓名和电话,而另一面则写着同一个人的信息——科室主任戴海。对病人而言,这个名字就是一颗定心丸,让他们坚定恢复健康的信心,这个名字就像是一颗火种,点燃他们心中希望的火苗。“治病救人是我的工作,请放心,我一定会尽力而为。”戴海用点滴行动,践行了“把病人当亲人”的朴实承诺。
一张名片,连接医患之心
——骨病患者24小时的贴心医生
有人笑称,戴海是“名片医生”。
他的口袋里装有两个版本的名片,这些看似和日常交际使用的名片没啥区别,但仔细一看,里面大有文章。一种是医院统一印制的“同款”名片,另一种则是他自己特制的名片,特制的名片正面写着戴海的手机号码和科室3个病区的电话号码,背面则是骨科门诊安排表。
戴海说,他比较喜欢给病患和家属这张特制的名片。“字体大,方便老人看得清楚,而且电话号码一目了然。”
“愿不愿意把个人的手机号码告诉病人,这当然是医生个人的权利,但是当你把自己的个人信息告诉病人时,一定程度上能够赢得了病人的信任。”戴海说。
如此坦诚透露自己的手机号码,也就意味着戴海被“骚扰”的次数很多。可是他却乐此不疲。
十多年前,一名在南宁工作的湖南籍建筑工人因坠落受伤被送到市一医院救治,戴海给他做的手术。手术很成功,患者恢复得也不错。令戴海没想到的是,十多年后的今天,这名建筑工人还拨通了他的手机号码,说要来南宁找他,再次当面表示感谢。看到建筑工人如今身体还是十分硬朗,没有因为那次事故而产生后遗症,戴海非常高兴,两人就像老朋友一样聊了起来。
“谢谢你还记得我。”
“是的,我还存有您的手机号码,当时还怕这么多年过去您换号码了,幸好还用着。”
这样的对话常常出现。一张名片,一个电话,就把戴海和患者紧紧联系起来。戴海告诉记者,手机算是他的另一个诊室。
名片是发出去了,但是如何保证患者能够及时联系到医生,戴海提出了“24小时医生”制度,要求科室的医护人员都要24小时开机,及时回复患者的咨询。十几年来,戴海不知道发出去多少张名片,不管是在科室还是在家里,戴海的手机总是响个不停,除了在手术台上做手术,戴海都会亲自接听患者的来电,然后认真地回复他们。
今年,细心的戴海发现,由于名片太小,骨科患者又是以老人为主,很多老人都看不懂或者看不清名片上的字,也有的老人经常会忘记了名片放在哪里。于是,戴海就要求科室重新做了一批A4纸大的“名片”挂在患者的床头,一面写主治医师的名字和电话,一面写主任医生的名字和电话,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多余的信息。
这些获赞的小细节,戴海仍觉得不够满意。接下来,他表示还要把医生的头像印上去,便于病人认识医生。“现在已是‘互联网+’时代了,我可不能落伍。”戴海还想着印上自己的微信号二维码,方便病人联系他。
一身白衣,诠释医者仁心
——亲情诊疗救治一个人挽救一个家
作为一名医生,戴海常常站在患者的角度考虑问题。“心脏病患者还能够自己来医院,但是一名骨折的患者怎么来医院呢?”戴海认为,病人的需要,就是医生应该做好的事情。
2005年,马山县蓝先生的母亲患上股骨颈骨折,由于年事已高,行动不便,想要到南宁市区看病十分困难。了解到老人的情况后,为了减少老人路上的颠簸,戴海主动背上药箱,来到马山县大石山区为老人诊治。
蓝先生的母亲做完手术回老家疗养时,由于不慎滑倒,手术部位红肿。接到蓝先生的电话后,戴海二话没说就立马赶往马山,把蓝先生的母亲接到县医院拍片检查。经过几个小时的诊治,确认病情无大碍后,戴海还坚持把老人送回家,并叮嘱老人注意事项。
“戴医生是在用心给病人看病,他的医德和爱心让我们永远铭记!” 蓝先生对此充满感激。2006年3月,蓝先生的母亲因病去世,但老人临终前交代的最后一句话就是:“替我感谢戴海医生……”
类似蓝妈妈这样温情的例子比比皆是,戴海用心对待着每一位患者,多年来,戴海每天坚持24小时开机接诊,对于一些吃什么保健药、注意什么事项等琐碎问题,戴海都不厌其烦地一一作答。他还利用时下流行的交流平台,通过微信、彩信等给患者做更方便的诊治。
去年3月,一位髋关节骨折的70多岁老人在市第一人民医院做完手术后回家,但是7—8周后需要到医院复查,可老人行走不便,来医院复查谈何容易!考虑到患者的情况,戴海就建议老人家属在就近医院拍片,然后通过手机发彩信让他进行诊疗。
“看片子情况挺好,可以走路了,恢复得不错。”“好,谢谢戴医生!”电话两头,是家人般的温情交流。
医生有时救治的不仅是一个人,也挽救了一个家。
“把病人当亲人,看着自己的病人能健康地走出医院,这就是我最大的幸福。”戴海轻轻一笑,又风风火火地赶去病房看他的病人了。 (蓝彬彬)
新闻推荐
武鸣区宁武镇伏唐村伏唐屯新貌。本报记者宋延康摄盛夏时节,西乡塘区双定镇和强村那淡坡道路整洁、街巷干净,一块块“十星级文明户”牌匾镶嵌在农民新居门楣下,与绿油油的稻谷、玉米、瓜果交相辉映,折...
马山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马山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